月地距离 | 384400km |
线半径 | 1738km |
视半径 | 15′33″ |
月球质量 | 7.196×1025g |
月面概况:
1.月海和月陆月面上存在着明暗对比明显的两类区域:
明:月陆,隆起的高低,由较浅的岩石构成,反照率高,故明。
暗:月海,广阔的平原,由灰黑的岩石构成,反照率低,故暗。
月面上海陆分布不均,正面月海较多,反面月陆较多。
2.环形山
四周凸起,中部低洼的环形隆起。
数量众多,大小悬殊。直径200KM-几十厘米。
成因:大——火山爆发而成。小——陨星冲击所致。
主要环形山:第谷环形山、哥白尼环形山、开普勒环形山
3.内部结构:月壳,月幔,月核。
月球有和地球类似的圈层结构,也可以分为月壳、月幔、月核三层。月壳为0~60KM,月幔60~1000km,月核1000km以下。月壳和月幔组成坚硬的岩石圈。
月球起源:
“月球起源”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但今天天文学家对此仍然是众说纷纭。18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同源说、撞击分裂说和俘获说。
1.同源说
认为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起源。地球和月球是在太阳星云演化中同时产生的两个天体。但自从“阿波罗计划”之后,科学家获得了大量令人震撼的照片和382千克月球的土壤岩石。月球起源“分裂说”逐渐占据了上风。
2.撞击分裂说
据一些科学家推测,在地球生成的早期,曾经有一个相当于火星大小的星球撞击地球,造成的碎片后来聚集形成了月球。如果情况的确如此,月球的含铁量将会比地球低,而镁和铝这样的轻元素的含量则会高一些。
3.俘获说
月球和地球是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地球把运行到附近的月球俘获,成为自己的卫星。据上海网上天文台报道,2006年9月初,欧洲宇航局的绕月航天器“Smart-1”已完成对月球表面化学成分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月球表面含有包括钙和镁在内的一些化学元素。这些数据将帮助科学家追溯月球表面地理形态的演化过程以及月球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