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目: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并对这一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努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第二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这一目主要讲了这样几个问题。
其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
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大会指出,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是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地运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初步成果,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理论。他还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是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以及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学说,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第三目:探索的成就、局限和意义
其一,探索的成就。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
要的理论成果。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成就是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在国际上遭到战争威胁和巨大压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长期封锁禁运,苏联撕毁合同、撤销援助)的情况下取得的。
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说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
其二,探索的局限。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性:这一探索总体上还没有摆脱苏联的模式;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而探索中存在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其三,探索的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一探索也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