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地带,不同于北方,没有常年厚积的冰
雪、呼啸的北
风。恰恰相反,这里的春季桃红柳绿,夏季海风习习,秋季柑橘飘香,冬季风大却无雪。
这里的颜色不同于其他地方,每一抹都是诱人的
色彩,其中白墙黛瓦就是一道亮丽的
风景。杨柳的枝条随风舞动,刚刚长出的芽儿还只有绿豆般大小,就好像窗帘似的,远看是一抹还未见世面的灰绿,细看才发觉隐约有一堵墙在后边。
阳光轻轻打落在柳条上,一光一影,白
花花的墙壁一下子就生动了起来。
这里的宅子大多是四合院,每
家每户都划区分开,或面对面,或隔条小弄。小弄窄窄的,大的车儿是过不去的,若是两三个人结伴走,必定是摩肩接踵。除了小弄,小
巷子也一样,人儿是不怎么多的,卖麦芽糖的
师傅依旧会拿起
手中闪着铁锈光的工器,“叮——叮——”地敲击。还有做糖
葫芦的师傅,小心翼翼地拉出一丝丝薄薄的糖风。
在
路边,在转角,在岔道口,高大的榕
树总会成为人们
关注的焦点。这儿的榕树被视为“市树”,随时随地都能见到一缕缕向下垂落的
根须,还有那油亮油亮的
绿叶。
若要说吆喝声哪儿最响亮,必然是石
桥门洞下的一方风
水宝地。一条条小舟,满载鲜蔬瓜果,船上的人儿把船一泊,等候在一旁的“消费者”也就像现在打折时疯狂购物一样。
从四合院亮晃晃的天
井出发,再踏上青石板的小路,遇见古樟树、古榕树,
看见石
桌子上的老
爷爷老太太们
下棋打牌,听闻哪家的
狗乱叫,去别人的
院子里摘一些野果,都是这一带的特色。
瞧,那家的姑娘还没睡呢,油灯在孜孜不倦地燃着,纤华如玉的手,持着一小截竹竿,底部的刀头闪着寒光,红色的粗糙又柔软的纸被一刀一刀地刻画,精
美的花纹逐渐变得细致。多余的纸料,散得和
春天的柳絮一样,
星星般大小。
不仅是细纹刻纸,那些绣娘们也没闲着,偌大的四合院,只有缝纫机的
声音,这花纹反绣针线的
手艺可不是谁都有的。
这就是温州,白鹿城的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