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讶于造词的奇妙。且看“
尝试”一词。尝,品尝,蕴含了味觉的丰富体验:试,试验,囊括了变幻莫测的
神秘。两者碰撞,便攀生出无穷的况味。因而,在我的字典里,尝试,即在追溯中咀嚼
生命的本味,探寻
自我深处的真我。
博尔赫斯曾说,死亡是活过的生命,生命是
路上的死亡。我觉得,是尝试赋予路的
远方的只是形骸的消逝,活过的无畏,却非灵魂的终结。
尝试,宛如逐
梦人
信仰的月光。在《
月亮与六便士》里,当接近退休的恩特里克兰德留下字条,毅然决然来到远方作画,将
理想倾注于画布。在
文明与原始中摸索。在惊诧与惋惜的目光中,他一定在为尝试过了而窃喜,
因为他触挨到了内心。“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
看见了月亮。”仅此一句,却尽显在俗世面前人的内心的深邃与博大。
尝试,仿佛
流浪人梦中的橄榄
树。当
今天,我们惊叹于三毛多彩的
人生时,是否会自愧不如。因为我们缺乏在内心之旅上的决绝和勇气。从台湾到撒哈拉。万
水千
山走遍,尝尽世间痛楚与悲欢。好在,她曾短暂而炽热地
拥有过那棵梦中的橄榄树,仅此一次,便已足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
故乡在远方。”三毛。这位
孤独的奇女子,在通往故土的路上披剂斩棘,也在尝试中蜕变。
尝试,亦像
勇敢者追寻的潇洒
生活。梭罗,在荒无人烟的僻静一隅,尝试离
群索居,也尝试着心之所向。独自居于湖边的小木屋,面前有湖水波光粼粼,耳畔有雏
鸟呢喃低语,“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有无数艳阳天和夏且。”仅此一次的体验,虽是短暂的
时光,但他的内心必是丰盈的,因为他在瞻仰
大自然本身时,也体悟了纯粹的
快乐。
“一个人不应当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他还应当有一个诗意的
世界。”我所认为的尝试,更是诗意的栖居,
无悔的
追求。“写过、
爱过、活过”这句刻在司汤达墓碑上的话饱含沧桑又暗含自豪。即使他未在有生之年得到应有的荣耀,他毕竟
热情洋溢地写过,斗争过。即使一生未婚,他也曾轰轰烈烈地爱过,他至少尝试活过一个充实的人生,这比在名利场上虚度光阴要好得多。他的
存在本身就是一首尖锐的诗。
如今的我们沦陷在霓虹灯的光影,钢筋水泥的森林,最后淹没在虚伪的世界。我们忘了心之所需。因此,“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才会夺人眼球。余莹的
梦想之旅才会反响强烈,
失去了尝试的勇气,年复一年在原有位置徘徊,碎裂成支离的个体,生命的
味道愈加单一。
其实,为
自己尝试一次,又未尝不可呢,就算。只为了那些灵魂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