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苦楚,如小小的痂。纵人轻描淡写,却永亘在舌尖与心头之间。——题记
雨桐怎么也没想到,一向
特别器重
自己的班主任张
老师突然
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身为数学课代表,她一直都是张老师的“心头宝”,天天嘴上挂着夸的得意
门生,但现在……
望着
窗外的落日,朦胧慢慢地笼罩着整个
山丘,孤雁在暮色中久久盘旋徘徊。
“为什么会这样?!”茫然的雨桐愤愤地说,一股酸楚漫上心头。不争气的
眼泪再也
忍不住,不自觉地淌着,却总也冲洗不掉横亘在
记忆断层上的伤……
论起赵雨桐,班上没有一个
同学不暗暗钦慕的,科科
优秀的她,数学在年级里更是名列前茅。每每大考
成绩出来之后,张老师都会让她代表优生给大
家介绍学习心得。从那时起,她就
立志要学好数学,而张老师也愈发
关注她,积极向校方宣传推荐她。初二那年,由于各方面的
努力,她光荣地入选为省队代表,参加全国中学生冬令营活动,并一举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张老师这棵大
树的荫庇下,雨桐健康
快乐地
成长着。
直到今年,35岁的张老师终于怀上了宝宝,连带了六年班主任,身体又一直不太好,这真是意外之喜。班里几乎人人都在心底里祝愿张老师平安顺意,雨桐也不例外。而且居然比自己考
第一还
高兴。
然而,五一假期结束后,从来不
舍得休息的张老师忽然休假了,雨桐出于直觉感到有些不大对劲,最后经多方打听确认张老师流产了。雨桐深谙张老师的性格,不愿让任何人看到她孤高外表下隐藏的忧伤,她需要清静,需要
自我释怀,甚至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括她放不下的七十六个“孩子”。有时过多形式上的抚慰也许就是另一种变相的伤害,于是雨桐
选择不去打扰。
临近初中
毕业的前一个月,雨桐默默地带领全班认真学着数学,坚定地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一切,
因为她相信张老师在也一定不愿意看到她深
爱的“孩子们”数学下滑。然而
想念却在心底忽明忽暗,浓烈滋长。期间,有关张老师毕业前不再带班、张老师要辞职的种种传言“版本”层出不穷,但雨桐却倔强地坚信,在毕业前的某一天,
生活又会恢复如初,张老师会回来的。
生活如魔术师,常常令人捉摸不透,正如佛家
云,一切愿并非如所愿。张老师终于回来,却突然对雨桐变得冷淡、漠然,一月间她从宠儿变回了怨儿,百思不得其解。若不是偶然听到张老师和同事在楼道外的谈话,雨桐情愿不解下去。“班上小君、王彬、李博,还有最
调皮的燕南的家长都去家里看我了”,指名道姓地一一道来,似在夸耀又像在念
获奖人名单,其中没有雨桐,更没有雨桐的
家人。
哦,雨桐原固执地以为只要做好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就对了,没想到忽略的恰是别人认为最重要的。老师再也没有
表扬他们班依然在全年级都名列前茅的数学成绩,也许她认为这都理所应当,即使,她已经从别班代课老师那儿听说了雨桐近一月的超常努力……
暮色终于降下,雨桐看到窗外华灯初上,轻叹,或许成长如远处的车流,一红一黄,并行不悖,又那样远长。
原以为我们彼此都很懂对方,却
原来那些
丢失和
错过的,正是因为我们
曾经的
自以为是啊。
——后记
【点评】文章视角独特,故事真切动人,引人入胜,又启人深思。通过主人公雨桐日暮时分的思绪,记叙了一个中学生与数学老师三年的
交往,展现了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喜悦苦闷及
烦恼,并隐约地点出了教育中
存在的不良
风气对学生的
影响。开头的描写充满悬念,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读者的
阅读兴趣,结尾意味深长,老师的改变对学生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作者只是留下了一声长叹,让读者自己去猜想、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