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东岸,滕王高阁。
很多地方的成名仅仅是
因为有人涉足此处,滕王阁也如此。
我本不知道,这个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我只知道有个文人,
书生意气,
回家省亲途经于此,此楼借此扬名天下。
说到这个书生,似乎一切变得明朗起来。在漫漫长沙中与友人告别,他目光坚定,尽管难掩悲伤。我听到他在
风中喊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
瞬间引起了一千多年后的我的共鸣。所谓知音,大抵如此,可以跨越时空。
是的,我
认识这个书生,他叫王勃。
只是这次,我耳畔不再是风声呼啸,而是奔流的滔滔江
水,我听见“渔舟唱晚,雁阵惊寒”。那年轻的书生正凝视江面而沉思,因为他毫不客气地接受了别人假意推辞作序的机会——这的确是场盛宴!
一千四百年
过去了,谁还记得当年桌上的
山珍海味?不,我们只记得那个26岁的年轻人,在这江畔,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这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无需
等待多时,诸君就会
看见翻江倒海笔走龙蛇的《滕王阁序》。一如滕王阁的盛宴,更如意气风发的王勃。
王勃站在楼上,极目远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至此,天人合一。
一千四百年过去了,滕王阁也已被翻修数遍,也只有那奔流的长江是现存的唯一见证者,尽管也正是它,吞噬了这年轻的
生命。
没人能清楚知道王勃是怎么离开的,人们只能留下“天妒英才”的叹息。三尺微命又何惭,一介书生岂自惜?能被历史所铭记的,终究不会是权贵;能在
时间中挺立的,必定还是
英雄。这便是
文字的
魅力了,它能让韶华被人铭记。王勃之于滕王阁,犹如范仲淹之于岳阳楼。
一千四百年过去了,滔滔的江水依旧奔流不息,其实这江,已不是当年的江了,正如这楼,已非当年的楼。
唯有这文字,还是当年的文字。
唯有王勃,在历史长河中成为
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