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科学
实验课。
老师拿出两个颜色、大小几乎一模一样的
鸡蛋,说其中有个是生的,有个是熟的,问
我们怎样将它们区别开来。
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多
同学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
手,有的迫不及待地喊着:“老师,我!”
“王湘江!”老师点名了。他站起来:“我的办法是,把鸡蛋转动起来,它们表现会有不同,这样就可以分辨出来了。” 老师笑眯眯地说:“我们用王湘江的办法试一试吧!”
说完,老师抓过其中一个鸡蛋,在讲台桌上拨动了它。我们都伸长了脖子看着,只见这
家伙像被翻身的
乌龟,慢吞吞地转了两三下,就再也不肯动弹了。老师摇摇头,拿起另外一个鸡蛋,也是那么轻轻一拨,只见它可比前一个家伙勤快多了,就像个陀螺在飞速地转动,而且转了好久才不情愿地停下来。
看完了两位“鸡蛋先生”的表演,老师
神秘地说:“猜猜看,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呢?要说明道理哦。”
同学们埋头
思索片刻之后,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许多。
廖继复提出看法:“转得慢的是生的,转得快的是熟的。
因为,生鸡蛋里边的蛋清和蛋黄都会
自由流动,分散蛋壳上转动的力,而熟鸡蛋里边是固体,转动的时候,蛋壳、蛋黄和蛋清都往一个方向运动,自然就转得快一些!”老师边听边
微笑,我们也似乎被他的观点说服了。
老师说:“ 我同意廖继复同学的看法!”说完,拿起那个转得快的鸡蛋,在讲台桌上轻轻一敲,剥掉蛋壳,里边白白的熟蛋清露出来了……
一堂课下来,我的心里忽然多了一些
感受:
生活中让人困惑的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冷静
思考,运用已经掌握的常识,就能找出
答案!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细节描写,不单单是描述现场的同学们表现积极,还勾起了读者们的好奇。 形象的比喻。 鲜明的对比。 第三次设悬念。 佩服廖同学的精彩分析,更佩服小作者的详实记录。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细致描写老师的动作,轻松揭晓诱人谜底。 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