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初,在春
风细
雨的笼罩下,
草儿悄悄地钻出土层;光秃秃的老
树,笑嘻嘻地吐出新芽,仿佛披上了一件崭新的绿衣。这时,
教室外边,
燕子们叽叽喳喳地叫唤声,吸引住了
我的注意力。刹那间,脑海中如电影播放般,播放起往昔的一幕幕。
叮咚!一条短信提示音——“你必须在十点前回到
家。”一同走在
路上的同伴看我皱起的眉头,问我:“谁啊?”“还能是谁啊,我妈呗!”我极不耐烦。
叮咚!又一条短信!“
如果你不听
妈妈的话,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切,你当你是谁啊,让我乖乖听话我就听啊!我心里想着,便随
手将
手机关闭掉。
时间已是晚上九点三十分,而我仍和同伴在
繁华的
街道上游荡着,丝毫不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
因为在我看来,她
根本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在我
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里,我只是
奶奶家的孩子。妈妈总是很忙,从小时候起,她就没有管过我,只是让奶奶带着我。到了开始念
书的时候,她又把我送到
外婆家,这下我又成了外婆家的孩子。我为
自己的遭遇感到可笑,又觉得自己恨透了她——既然不把我当自己的孩子,那当初为什么不在我还是个胚胎时就把我扼杀了呢?
我并不是一个坏学生,相反,
成绩还很优异。可这有什么用?她从没有
关心过。我只是
希望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雨中
放学时,有妈妈的
陪伴,而不是只能苦苦
等待雨停,最后不得不一个人在雨中
奔跑;我只是希望,不用在期末时,一个人捧着一打厚厚的奖状和荣誉证书回到家,却无人喝彩;我只是希望,不用在寒冬的夜里半夜冷醒,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给自己拉被子……我只是希望像其他孩子一样有
父母关爱,但就连这点
卑微的
愿望,都只能是幻想。
直到那次,我才颠覆了对她的看法。那年初冬,我搬到外婆家,倔强地不肯拿上棉袄。过了好些天,她打来
电话:“喂,冷吗?”“不冷,好着呢!”“不冷,骗谁呢!”“冷又怎样,还死不了……”“那么死倔,连
衣服都不肯带一件……”这时,我清晰地听到了妈妈的呜咽声。我心头一顿,一股刺痛的感觉涌了上来,平时只会板着脸的妈妈怎么会哭呢?是我离家太久了吗?或许,我从没想过她的
艰难。想想,我也好久没见到她了……第二天,还在睡懒觉的我,听到外婆说我妈妈来了,我睁着惺忪的双眼,还在想自己是不是还在做
梦,一转身,发现她已来到了床边。
坐在
窗前,当初那个
夜晚还在大街上放纵的我,宛如一只春季里被唤醒的燕子,准备给自己筑建一个崭新的小窝,而那些内心的
记忆如泥,成为我巢穴的基石。
点评:
作者
用心巧妙,巧借燕子回巢这一比拟,在描绘自己与
母亲之间“缺乏交流—心生间隙—深情期盼—
感受触动—僵冰关系消融”过程的基础上,将文章的情致推向高潮,让人动容。此外,文中“我只是希望……”的描述也很是
精彩,真实而生动,引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