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们离自然其实真的挺远的。
你看,住在
城市里的人哪,脚踩的是柏油马
路,住的是混凝土高楼,吃的是转基因大棚蔬果,穿的是化纤材质的
衣服……即便是在
农村,也随处可见轰隆隆的“钢铁巨人”,这样的景象总让
乡村生活少了几分自然的气息。
但我们是否真的离
大自然那么远呢?我们打开
手机,只消轻轻按几个按键,便可遍览天下
风光,
欣赏异国景色的旖旎;我们驾车出游,向着一个方向全速
前进,只为去到一个人迹罕至之境,以
感受空气的清新;仅仅是站在自
家的
露台上吹一吹凉风,也是一次体验自然的过程。
甚至是看一本
书,譬如清少纳言的《枕
草子》,去看她笔下那个有意思的
世界,看
雪如何静静地落,看松
树如何抖落一地的松针,看那些绚丽的棠棣色、大红色如何变幻摇曳……或是去听一曲久石让的钢琴曲,听
声音背后的那个
夏天,那条蜿蜒而过的
小河,那个
神秘的故事……这些尽可以让你足不出户便徜徉自然,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自然离我们太远呢?
忙啊。有人说。
诚然,孩子们被束缚在繁重课业的笼中;青年人被桎梏在维持生计的槛后;中年人被囚禁于柴米油盐的网里;至于老年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就是
第一重
挑战……但是从古至今亦不乏像埃辟
门笛斯、诺曼、亨利·梭罗那样敢于挣脱以上种种去亲近自然的人。那到底是什么绊住了我们?我们真的忙到抽不出一丝闲暇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
总有人引用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从
文明进步的角度,这的确是最好的时代;但若说及人们的
精神,历史上恐怕没有其他哪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比现在更空虚。时代的风燥热地吹拂着,每个人都只是盲目地走着。世界改头换面得太快,必须要无休止地追逐。也正是在这样长久的追逐中,人们
失去了激情、勇气和远大抱负。
一件有意思的事:英文单词中代表自然的“nature”一词,同样表达着“天性”的意思。这意味着,当人们失去了自然,同时也就失去了天性。
回归吧。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我们会看到新的嫩芽在钢铁丛林里向上生长、沐浴
阳光。当嫩芽终成参天大树时,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
自己本是自然中的一道
风景。
我们离自然一点儿也不远,只有一颗心的
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