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似玉蝶在空中高傲地翻飞,又似柳絮在
天空轻盈地飞舞,还好似梨
花在用花瓣装点着这个
美丽的时节。
(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点明季节,烘托人物心情。) 银装素裹,寒气逼人,窗里边喜气洋洋,热气腾腾。
今天是
春节,一想到这,老婆婆就
开心地笑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欣喜与
快乐。今天,终于能见到儿子、女儿了。
(外貌描写,表达人物内心的喜悦。) 一大早,老婆婆便忙里忙外,把这偌大而空旷的
家装扮一新。
门上挂着红灯笼,贴着红福字、红对联,让整个家充满了年味。桌上已准备好了饺子、红烧猪蹄、糖醋排骨……这些都是她的儿女们最
爱吃的。
(门上的灯笼、福字、对联,丰盛的晚餐等,细节典型,突出了浓浓的年味。) “丁零零……”,
电话铃声响起,老婆婆赶忙跑
过去,生怕
错过儿子、女儿在
回家路上的福音。“喂!”老婆婆急促地对着电话喊。“喂,妈,
我今天要开会,没办法回去了,你
自己吃吧!我五点的飞机,车在楼下等着,挂了啊。”老婆婆刚想说句什么,电话那头传来的已是忙音。
(“赶忙”“急促”极准确地表现了老婆婆接到电话时的喜悦与激动心情。) 这是女儿小丽,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著名服装设计师,在家跨国企业上班。自从五年前的寿宴上匆匆见过一面后就再没见过面了。
“丁零零……”,电话铃声又一次响起,老人急匆匆地从
厨房里跑出来。“喂!”像刚才一样,她激动地对着话筒喊。“喂,妈!
老板临时叫我去澳洲出差,我回不去了,晚饭,就让小丽陪你吃吧。”于是,电话里又一次传来了忙音。
(插叙,交代另一位儿女不回来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老人
放下电话,站起身来。电话铃第三次响起,老太太拿起电话,电话里传来孙子的
声音:“
奶奶,我和
妈妈去
外婆家
过年,就不回去了。奶奶
再见!”“忙!忙!忙点好啊!”老人轻轻地叹了口气,慢慢放下电话,坐到桌边,将围裙不紧不慢地解下来。
(语言、动作描写,准确再现了人物的失望与内心的凄凉。) 天凉了,菜凉了,老人的心也凉了。她披着一件旧棉衣坐在沙发上,抚摸着很多年前拍的
全家福,一朵泪花在眼角绽开,好像在向黑夜诉说着什么。
(神态描写,表现一位老人的孤独与寂寞。) 突然,“丁零”,门铃响起……
(设置悬念,引人遐想。) 点评: 本文的
成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选材精妙。作者善于从身边选材,选取过年时一位老人
等待儿女回家过年的故事作为写作材料,引发社会对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的
思考。
描写细致。文章写了好几个画面,老人准备年夜饭的场面,老人三次接听电话的场面,最后凄凉地坐在沙发里的场面,这些场面描写具体而真实地展现了老人的心理变化。同时,开头的景物描写,也暗示了人物的愉快心情。
先扬后抑。文章一开始写老人
因为儿女要回家过年,内心非常兴奋,因而准备了一大桌的菜等他们回家。可当接到一个个电话后,她的心便一次次沉了下去,最终凄凉地独自坐在沙发上。欲抑先扬的
手法,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突出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