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无形的
力量,
家风一直潜移默化地
影响着人们。
每一个人,都
生活在
家庭之中,受到家风的影响。家风好,这个人才会茁壮
成长。家风不好,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
路。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人,
父母早已名声在外,然而忽略了家风,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致使孩子走上了歧途。这样的
教训是沉痛的,从反面也证实了家风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风。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并注重家风的
父亲。他在《诫子
书》中这样教育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告诫八岁的儿子: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
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
理想而长期刻苦
学习。
前段
时间,
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词语——“家风”。这个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
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行人的
答案各不相同。家风,
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父母乃至整个家庭为人处世的准则。我家的家风就是
诚信待人、
孝敬长辈。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训诫我,要诚信待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失去它,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人无信不立。从小,父亲就经常将名言警句读给我听,那时的我,虽然不懂其内涵,却也学得津津有味。
长大了,我才懂得不诚信的人得到的非自己靠双
手打拼的,所言也非内心真正想说的;虚伪之人,同样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与
尊重。
家,给人以
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
生命的避风港。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
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遵守
家规,去孝敬长辈。
毕淑敏的《
孝心无价》中写道:“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
作业簿上的一个好字。也许是一桌
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
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
鞋。也许是数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价的。”
从小,我便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那就是黄香温席。东汉时,有一个人叫黄香,很小的时候就知道
孝顺父母。他九岁时,
母亲便去世了,靠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
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
小孩子
玩耍的时候,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父亲干完活儿,坐在
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
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
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
孝道深得乡邻们称赞。十二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嘉奖过他。
我十分
敬佩黄香,也非常赞同他的行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是子女应负的
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
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现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处理人际关系的
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
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爸爸妈妈是把生命给我们的人,他们用世上最无私的
爱养育我们,使我们长大成人。每个人都应该孝顺父母,
因为他们赐予我们生命。
在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我也逐渐养成了“孝敬父母、
关爱长辈”的好
习惯。我们和
姥姥姥爷住在一个
小区。爸爸妈妈经常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天,和他们散步……我相信,我也一定会像爸爸妈妈一样,怀着一颗孝心,做
文明公民。
诚信与孝顺,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愿它常驻我家。愿诚信孝顺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