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鸟儿
向往天空、
鱼儿向往海洋一样,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可能都有一种来自心底的遥远的
呼唤,那是对
梦想的
执着,对目标的
渴望。
学画初期的凡·高来到巴黎,但,巴黎榨干了他的艺术灵感,一味地模仿印象派技巧,使他慢慢迷失了
自我。凡·高感到巴黎让
自己越来越寒冷,体内爆发的
热情让他毫不犹豫地追寻着灵魂深处遥远的方向。我该要去何处?我该要走向何方?终于,凡·高循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来到了普罗旺斯——法国南部这块迷人的艺术圣地。那里有明黄的
太阳,有随
风舞动的明黄的麦浪。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绘画的方向,也找到了
心灵的归宿。凡·高用鲜亮明快的黄色基调,画桃
花、
梅花以及
花园苗圃;画吊
桥、海滨以及田园
风光……他找到了自己,画风也自成一格。倘若没有来自
远方的召唤,或许那些绚丽的画卷将不
存在;是远方的召唤给了他灵魂的
自由,是远方的
色彩与
希望给了他一个
温暖的港湾。
玄奘出
家后遍访高僧,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學习佛理,以
改变当时中国的佛教现状。玄奘西行取经的
路线是从长安
出发经凉州、瓜州出玉
门关的。走出玉门关过了烽火台,之后就是八百里黄沙,渺无人烟且难以补给。但玄奘还是告别了长安,告别了玉门关,于漫漫黄沙中踽踽独行,只因憧憬着远方陌路之上的佛光。万
水千
山,只身一人,他一路传播仁慈,弘扬佛法;异域诸国的尘埃中,他面朝远方,甘之如饴,在荒凉而空旷的背景下,他那永不漫漶的
脚印凝成黄沙上一道永远清晰的浮雕。是来自远方遥远的呼唤,是对远方的坚定
信念,让玄奘一路奔波,执着前行。
在西藏的公路上,经常会
看见朝拜的藏族人。他们带上全部家当,沿着海拔三四千米的青藏公路,三步一叩头,行程数百上千公里。信徒们历经数月,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
雪之上,抱着对布达拉宫的向往,执着地向目的地进发。他们叩头朝拜时,双
手合十,从头顶到胸前、下腹,然后到大地,直至整个身体与大地紧贴在
一起。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标尺来丈量青藏公路,抑或是丈量内心与佛祖的
距离。我原以为朝拜只是一种仪式,直到亲眼看见一队队信徒叩头的场景,才知道朝拜的原动力来自远方的呼唤,以及那种发自心底的对目标的渴望。
大千
世界,变幻莫测,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知所措,但有一点始终不能忘却:始终
倾听来自内心深处那远方的呼唤。
当我们
迷茫时,远方的呼唤如同路标,可以指引正确的方向;当我们懈怠时,远方的呼唤又如同圣火,激励我们
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