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生活,ElectronicIlife,意译为电力时代、信息时代。这精简的三个字,指明了
人类所处的时代大
环境,同时也是每个人的生活写照。
有人说过,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若你稍不留神,便会被信息的海浪推回岸边,眼睁睁看着他人向
前进发的
背影消失在海平面上。
若你
不幸被一语命中,那么你此时的
心情是怎样的?
迷惘?恐慌?无助?——大概大多数人无法体会到,
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决定了大多数人将终身与信息为伴。但我却有着深切的体会。
刚升入初中时,因为沉溺于
网络世界,
父母一怒之下将我所有接触信息的途径都切断了。刚开始我简直坐立难安,一想到
自己要
忍受三年或更长
时间的无信息生活,我便绝望,汹涌猛烈的后悔之情的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冲撞着我即将崩溃的心房。但好在
时光将一切的浑浑噩噩都冲刷而去,小半年之后,我走出了对网络依恋的牢笼,
学习与生活都步上了正轨。与此同时我却发现——我被
同学孤立了。原因很
简单,因为我再也难以参与进他们的讨论中。比如有一次,一同学“杀”了我一个猝不及防,嗔笑着蹦出“累觉不
爱”四个字,我当时就愣住了,以为他对我有意见,
尴尬又害羞,咬紧
牙缝生怕自己吐露出恼意。他见我表情不对,连忙向我解释,
误会才解开。之后这种情况在我身上简直屡见不鲜,而一两个刚开始还会
好心向我解释的同学最后也对我敬而远之——大
家都觉得和一个信息白痴讨论时尚话题简直就像对
牛弹琴,有损智商,于是不约而同地孤立了我。
我很委屈,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我开始
适应自己在班上“隐形人”的
定位,变得沉默寡言,只是在一旁做一个旁听者。整个八年级期间我的头顶都笼罩着压抑沉闷的乌
云。到了九年级,我寻着了一种极其方便的了解信息资讯的途径——看杂志。杂志更新速度快,内容广,语言通俗,让我很容易便能掌握各种资讯,也让我重新融入到了同学的说笑谈论当中。而且每次在与他们的谈论中,我甚至可以牵引大家的话题走向。这让我无比兴奋,因为我又重新走入了e生活。
至此,我对“e生活”这个名词不再仅仅是肤浅的字面意义上的理解,我
明白了在这个信息时代想要了解讯息并非只能通过网絡的渠道——
阅读同样可以。而且阅读甚至是一种更为
绿色的“e生活”方式。
现在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以前的行为,对父母的恼怒少了一些,对自己的懊悔多了一些,因为初中前两年的灰色生活完全是由于自己的不知收敛而导致的。因此又联想到了之前的一个辩论话题——网络的
发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现在认为,网络的“利”是无可置疑的,而“弊”的
存在,主要取决于网络对个人的意义——若好钢用不在刀刃上,那自然就弊大于利了。比如我自己,由于过度依赖网络,也没有正确地认知“e生活”,一直固执地认为有网络的生活才是“e生活”,于是导致了剑走偏锋,将
手中娇艳的玫瑰变成了荆棘。
其实通过聆听他人的谈论,阅
读书籍与杂志,我们照样可以把生活过成“e”——甚至是“e+”。因为通过这些更健康的渠道,我们还规避了由于认知错误而
可能误入歧途成为“网迷”的
风险。
“e生活”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只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认知,那么一种健康、向上、绿色的“e生活”方式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