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
辉煌的历史画卷中,有谁骑着骏马战袍翩飞?有谁捧着酒杯放声高歌?那就是英武无畏的骠骑将军。
——题记
我来自关中平原气势恢弘的未央宫,我是一缕无形的清
风。
(起笔不凡,以“我”一个自然界的清风为虚拟对象,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情节。) 在那个匈奴频频入侵大汉疆土的时代里,我随霍去病
一起出征大漠。
拍岸的黄河
水浪声震天,北国的
秋天早早飘起了
雪花。17岁的霍去病跟着
舅舅卫青、姨夫公孙贺
第一次出征匈奴。他是稚气未脱的嫖姚校尉,居然率领八百精兵肩负作战重任。出征前,面对朝中大臣的疑虑、非议,年轻的将尉一言不发,胸中却涌动着一腔热血,只因他早已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只是锥立囊中。
(以景起势,既渲染了北国的风光,又为英雄人物的出场蓄势。) 果然,漠南之战,
少年将军一战扬名,八百羽林军的喊杀声、马蹄声令匈奴人心惊胆寒。“
冠军侯”年少有为,斩杀两千零二十八匈奴的故事被我带到大汉朝的大
街小巷、酒肆市
井。
(没有重笔描绘战争血腥的场景,却以简笔凝练地表现了霍去病的出奇制胜。) 然而,匈奴从来是一个
狼性的民族,贪婪——是它的本性,一柄柄弯刀闪着寒光,伴着“得得”的马蹄声,呼啸而来。霍去病一身铠甲,横刀立马。黄沙漫漫,他带着数万将士们驰骋于大漠,刀光剑影,祁连
山麓的
草木被鲜血染红,茫茫大漠上的沙砾印满了马蹄痕。然而,两军一触,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少年将军牵着马立于沙丘上,我轻轻一吹,他的战袍猎猎舞动,只见他英眉如剑、傲视四方。燕然山上的巨石,刻下了少年将军的
爱国忠魂。
(浓墨塑造英雄形象,让人想见年轻的将军在战场指挥若定、所向披靡的战绩,引人遐想。) 河西之战完胜后,19岁的霍去病成了匈奴人眼中不可战胜的军神,匈取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而在大汉人民心中,他是勇猛无敌的骠骑将军。当霍去病凯旋回到长安城时,长安百姓远出城外,列队欢迎,高喊:“骠骑将军!”我夹在他们中间,也
忍不住激动地大喊——骠骑将军!骠骑将军!
(从敌我两个角度来衬托英雄人物挥师杀敌、保卫国家的功勋,手法多变。) 大殿之上,霍去病一脸淡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连连为他的爱将加封、赏赐,年轻的霍去病前趋躬身,朗声婉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掷地有声的话语,震撼了所有的人,也激励着无数后世的壮士。
因为他把国家安危放在一切之前,从此之后,所有大汉男儿都想跟着霍去病出征大漠,为的是赶走豺狼般的敌人,保家卫国。
(以描绘场景、直录语言、叙议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的高大形象,深化了主题。) 漠南胡北的
天空,我
飞翔在大漠之上,脑海中尽是骠骑将军的身姿。那里是他打马
奔跑过的地方,那里是他射杀敌将的地方,那里是他刻石记功的地方……
(照应开头,以镜头扫描的形式,概括人物的光辉一生。)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如今,
树木葱茏的茂陵旁,依然矗立着年轻的将军“马踏匈奴”的石像,千百年来,世人仍然在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伟大
精神和过人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缅怀古人,激励来者。) ——那是一腔报国血,一缕爱
国魂!
(抒情结尾,升华感情,画龙点睛。) 总评 本文在构思上颇有创意,以纪录片的形式追叙了西汉著名英雄霍去病光辉而短暂的一生。文章选取人物一生中最辉煌的几个片断:初战告捷、歼敌无数、拒赏报国等鼓舞人心的场景,着力表现人物“以国为重”的爱国忠心。在谋篇布局上,以“我”一缕清风的所见所闻串编了人物的主要事迹,以景衬情,有特写刻画,有广角扫描,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深刻突出,用多变的表现手法高歌了爱国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