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次拜读过余秋
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捧起又
放下。总是对那充满诗意的
书品产生了无尽的困惑:先生为何称
旅行为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缘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循着先生的
脚步,
我展开了我的西行。旅行很
快乐。我
看见了尘封千年的兵马俑,我看见了大漠深处的月
牙泉。我
收获,
因为浩瀚的秦史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快乐,因为断绝人烟的大漠深处竟有如此一片
绿洲。我的收获是形体上的。
翻开文集,游于
文字中,再借先生的
眼睛观察,我却感到了一丝苦。我用
心灵与兵马俑
对话,我触到了
繁华不再的咸阳城的一声叹息;我
用心灵与月牙泉窃语,我感到
风吹狂沙,小泉
可能在弹指间被埋没的
恐惧。我的收获是苦,是心灵上的苦。
我驚异,去
旅游、去躬行,竟能在快乐的游程中收获一丝哀伤!
在西行途中,我再次翻开余秋雨先生的著作,越发地了解了他。他游敦煌,历兰州,攀沙
山,览咸阳,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
风景。一次次思想的游历,使他一次次收获到人世间的真谛,虽有苦感,咽下却觉甘甜,我想这大概就是先生一次又一次进行文化苦旅的原因吧?
我不停地行走西行旅途中,带着《文化苦旅》边走边思:王安石的褒禅山之行是苦的,但他的心灵旅行却是有收获的,因为
明白了以“志”“力”“假于物”达到
人生的目标的道理。东坡先生的石钟山之行也是苦的,但他的心灵之旅也是有收获的,因为他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而今,我的西行之旅既快乐,又疲劳。不过,也有了
自己独有的收获——读起《文化苦旅》时,旅途的疲惫渐已消失;读起《文化苦旅》时,
孤独的感觉离己而去;读起《文化苦旅》时,更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我的心灵随着《文化苦旅》而置于
阳光下,扫除了阴霾,换上了
温暖与
明亮。我的心灵来到了阳光下、大漠上,充满了
希望,满眼是
生命的光彩。我在前人的心灵旅行中,终于找到了一边行走一边
读书的轻松,终于收获到了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越来越接近思想的天堂之真理。
说得不错!读书、旅行、
实践,尽管是一次“苦旅”,但又是人生的最大收获……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的最大亮点是内容厚实,立意深刻。以《文化苦旅》为全文的线索,构思精巧,情节安排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作者由对《文化苦旅》的“苦”起疑,继而惊异先生“竟能在快乐的游程中收获一丝哀伤”,明白先生的收获正在于他“心灵的苦旅”。由“我”带着《文化苦旅》“旅行很快乐”,也“疲劳”,继而“边走边思”,“终于收获到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越来越接近思想的天堂之真理”。文章写得含蓄,富有哲理,显示了作者清晰的思
路以及思维的深刻。
文章写得有“波澜”,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致,牵动阅卷
老师的情感神经,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