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樱桃啦!新摘的樱桃!20元一斤。”
我们正在楼下散步,远处传来这样一阵吆喝声。循着
声音,我和
妈妈看见小区外面摆着一筐筐鲜红的樱桃,而
爸爸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一个劲儿地往前走。唉!爸爸从来都是这样,他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儿“抠”。
每次他
自己出
门,只要是在外面吃饭,就吃最便宜的
面条,或者胡乱买个煎饼填充一下
肚子;平时穿
鞋,不让妈妈买贵的,就
喜欢便宜又耐用的;妈妈每次跟他逛
街,一提及给他买
衣服,他立刻跑得没了影……总之,只要是給他自己
花钱,他就变得更“抠”了。
不过,他也不是什么场合都“抠”。他要是进了
书店,就
舍不得出来,这也想买,那也想买,从不吝啬钱。有时,我们
家来了客人,他会主动请客人上饭店,甚至还邀请他们住度假村或农家院。每次爸爸带我出去玩,他总会带我去麦当劳、肯德基等我喜欢吃的地方吃饭。给我点完餐后,他却一口不吃,说:“这些玩意难吃,我不
爱吃。”等到出去后,他再在
路边小摊上买张煎饼吃。
爸爸总不让妈妈给他买衣服的后果就是——当需要出席正式场合时,他常常翻箱倒柜找不到合适的服装。这时,妈妈就会在一旁打趣道:“怎么样?老是不让我给你买衣服,现在急了吧?”所以,妈妈和我有时就硬拉着他买衣服,甚至先斩后奏,看好了买下再说,管他同意不同意。
精益求精 本文用小贩的叫卖声开头,并着重强调了“新摘的”和“20元一斤”,面对一筐筐鲜红的樱桃,爸爸却无动于衷,大概是
因为嫌贵。
如果仅凭这个行为就给爸爸扣上“抠”的帽子,似乎有点勉强,不过下文紧接着就列举了
生活中爸爸一系列“抠”的表现,至此,“抠”爸爸的形象深入人心。文中第三自然段的
第一句是一个表转折的过渡句,又从另一个方面列举了爸爸的“大方”,比如买书、请客等,爸爸的“抠”与“大方”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爸爸自己节俭、为人大方的品质。
综上所述,小作者在
明白了爸爸“抠”或“不抠”背后的原因后,内心的波澜肯定是有的。如果能在结尾处含蓄地点出,不仅能使主题得到升华,而且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