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家乡在湖南郴州,一个传说中神农氏尝百
草的地方。
我从小
生活在北京,对于
故乡郴州的印象模模糊糊,可是,那浓浓的故乡情怀,却像是深入到骨子里,镌刻在灵魂深处,不曾
因为距离远而变淡变薄。
最能体现我对
家乡不变情怀的,就是我那一口带着北京味儿的乡音。虽然说着北京话,但自小在
家庭的熏陶下,我对郴州话也不陌生。
父亲有时会用一口地道纯正的家乡话与我交流,那较为软糯又抑扬顿挫的语调,郴州
方言那特有的句式结构,在我并不是异常难懂。郴州方言那特有的n、l不分的轻柔与滑润,形成了我对家乡话最初的认知。“吃饭了没有?”“吃掉了。”“累不累啦?”“不累嗷。”在“吃掉了”等简洁的日常
对话中,我的家乡话一点一点流利起来。每每回到故乡,当我用不够原汁原味的家乡话与乡人交流时,彼此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能很快地熟络起来。尤其是与我同龄的孩子,我们常常会在交友的
烦恼、
考试的困惑等方面迅速找到契合的话题,而后不生分地说着笑着。这种交流上的亲近感有时甚至使我产生一种恍惚的感觉——我是打小就在这片土地上
长大的,北京才是我漂泊寄居的地方。
我对家乡的另一种情怀,就是对故乡吃食的留恋。我并不是贪食之徒,处在
繁华的大都市,从小到大可以说吃了不少
美食,有的家乡没有,有的家乡人则
根本没有听说过,但我好像对这些
美食都没有什么
特别的
记忆。可是,只要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一闻到故乡美食的
味道,我就沉醉其中,流连忘返。郴州有一些吃食,是北京没有的,
萝卜条、糯米糍粑、倒缸酒……单是读一读这一个个渗透着故乡特色味道的
名字,已让人馋涎欲滴了。就说那最常见的米酒,喝起来也与北京的不一样。郴州人家几乎每家都会
自己酿米酒,用一个大缸放上米、
水和上次酿酒剩下的米酒,经过长
时间的发酵,大缸自然而然地就会分成两层:甜酒、醪糟。
老家说喝酒是“吃酒”,甜酒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甜酒,入口时是甜的,慢慢地便会尝出一丝辣意。在阴冷的季节里,这酒不会让人不
适应,反而会让人感到一种暖意。剩下的醪糟一般用来做醪糟
汤圆。再说糯米糍粑,它是故乡人用特有的古老工具做出来的,特别好吃。做时先用木桩反复捶打煮熟的糯米,让它不仅有黏性,而且还有嚼劲。烹饪的时候,用小火加少许水把甘蔗榨制的砖糖熬化,再放上糍粑去煎,最后做出来的糯米糍粑软成了一摊水似的,有点黏
牙,还裹着糖浆。当然,还有那咸咸辣辣的坛子菜腌萝卜条,吃起来脆生生的,辣得过瘾,咸得爽口,使我常常不
忍放下手中的筷子。
故乡让我
眷恋的,还有那特有的梅
雨季节。很多人都反感它,觉得雨拖拖沓沓、反反复复下个没完,三天一
大雨,两天一小雨。持续的时间久,不给人个痛快,还会觉得湿气太重了,闷热难受。但是,我却很
喜欢,因为只有在这样闷热潮湿的天气里,吃很多咸咸辣辣的食物才不會上火,反而会有祛湿的效果。
这就是我所
感受到的郴州。人在北京,
远离故土,隔着千
山万水,走不上那
熟悉的山
路,听不到那亲切的乡音,吃不到那故乡的美食,但故乡的
风物却时不时出现在我的
梦中。我且知晓自己真正的心意了,我当明了自己内心的
牵挂了!
人生漫漫,且行且
珍惜,只是,我深
爱的家乡啊,你可还是我记忆中的那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