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人在追寻中纵然
迷惘,却终会找到一条正途。——《浮士德》
德国青年卢安就是这样找到了实现
人生價值的正途的善良的人。他从万里之遥的汉堡来到中国偏远
山村支教多年,
无私奉献,默默
付出,并不求回报。他燃烧了
自己青春年华
温暖了他人。成为了那
群留守儿童最亲的亲人。
(文首开门见山扣材料点题启下) 奉献之始,甚是
艰难。
(分论点一) 卢安克支教之初感到最
困难的是,除了偏远山区物质匮乏,大抵是那些村里人戒备的
目光吧,那真是一种
精神上的折磨,这种精神上的
孤独是需要
信仰来支撑的。
我们人性的弱点里,该有这样一条: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好意并予以
质疑。
(例证奉献不容易,需要信仰来支撑的) 面对这样的质疑,唯有用
行动证明自己。
(分论点二,奉献需要行动来证明) 陈光标就是这样的人,有心去做善事,却被指责过于高调、炫富,但他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做下去,最终得到了认可。他是全中国五年来捐款最多的实业
家之一,这就是陈光标的人生
价值:善是可以用自己最
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卢安克也是如此,他不只是单纯地教孩子知识、开发他们的想象,最重要的是用长达十几年的
陪伴,来完成了这场最长情的告白,最终大人们
明白了他,
小孩儿们把他当作亲人,当他们的唯一最可亲的亲人,这就是卢安克的人生价值:
爱是可以超越国界的。
(将陈光标与卢安克对比分析) 卢安克不是唯一的。
(分论点三,进一步深入分析) 在留守儿童眼里,
父母迫于生计而外出打工,留守儿童
亲情的缺失谁来弥补?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困扰国人的一个问题。
幸运的是,许多地方出现了卢安克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
志愿者来到了偏远地区,和留守儿童们亲密相处,
关爱他们的
心灵,呵护他们的
成长。
不幸的是,中国之大,有更多的留守儿童在一日又一日的空虚、
等待中
长大,长大后的他们性格中亲情的缺失、
自卑而不
自信的
种子或多或少地
影响着他们的
生活学习和
工作。
(正反对比分析,指出卢安克等奉献精神的可贵) 所以社会需要更多的卢安克,他们的“陪伴”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可行的一例,可是这样的牺牲精神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缺失之严重,已不是一日两日能弥补得了的了。
我要呼吁:让我们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这是一种正途,我们需要通过一个又一个卢安克的
实践推行下去。
(提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卢安克的建议) 你看,一道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曙光,不正在升起吗?
(回扣全文,深化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