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儿
过年天气一点也不冷。
日日都是晴空高照,难见
雨雪。
阳光垂在人身上,
晒得人发酥发软。从外乡带回来的羽绒衣和
羊毛衫堆在行李一侧,统统用不上。这是一年中最长的假期,人们整日闲着无事可做,聚在
门口的
水泥汀上打牌、抽烟、喝
茶、嗑瓜子,说无目的的闲话,直到那些相同的闲话讲上两三遍,腊味、蒸
鱼、豆腐、丸子、白切
鸡摆上桌好几次,大
家才象征性地动动筷子。
窗外的爆竹在春寒料峭里噼里啪啦散入
清晨的雾里时,年也就算是过完。诸人散去,各谋各事,
约定来年
再见。
但有一件事情我没讲。
大年三十那天下午,祖母催我
洗澡。她要带我去祖庙里,这是一种家族长孙因偏
爱所得来的特权。她挥
手驱赶跟在我身后的
表弟们,叫他们快回去。顽童们当然不愿,直到祖母许诺回来时给他们一人一个新炸的米果,几个人才不情愿地停下
脚步,目送我们消失在视野中。行进在
故乡的
山野里,很快的,化作两粒小点。景色了无新意,光秃秃的山,褐红色的土石里摇着几株翠柏,还有荒田,杂
草蔓生的几座坟头。
风一吹,呼呼响起来。
也不记得究竟过了多久,我已站在祖庙里。说是祖庙,不过是一间坐北朝南略高大的房屋,泥坯砌成,外刷白浆。年代久远,倾塌了一半的墙满是孩子的涂鸦。背面赤红色的标语,斑驳得厉害。里面是什么样的?只记得踏烂的门槛,悬于梁上的飘动的彩幡,镌刻着族人姓名的功德碑。放着杂物的房间里飘出一段采茶戏,
声音呜呜咽咽,喉咙里总有一口痰似的,听不清楚唱的什么。祖母按我的肩,让我跪在蒲团上,那
力量,不可抗拒。祖母在一旁念道:“祖先保佑,子孙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学业有成。”我完全呆住了,祖母的样子庄重而又虔诚,烛光和香尘打在脸上,
远离平日在灶头田间操劳的模样,我所见的是另一个她。
世事更迭,
白云苍
狗。本乡人不信佛道,那一座隐于山间的小庙竟是千万人的
精神寄托。一代又一代的人踩着我脚下的
路,
面对着空无一物的案台,没有神像,没有佛龛。祖母一年
四季,逢节皆然。所求的并非彼岸的解脱救赎,而是极现实琐碎的
欲望,事关尘世中的一粥一饭,喜乐平安。
岁如逝川,人们如飞
鸟般散走又聚合,无论天南海北,相隔万里。正是祖庙中飘出的香火将血浓于水的情,熬得很稠,很稠。
点评 “过年”代表了许多
滋味,有
家人团聚的
热闹喜庆,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也有对
未来新年的祝愿和祈盼……对作者来说,过年拜祭祖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是一种祝愿,更包含了老祖母对儿孙的血浓于水的深情。祖母敬香时那庄重、虔诚的表情,不就是对儿孙深深的
牵挂和爱意吗?
作者的语言风格很有特点,简洁却不失力量,含蓄却情深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