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我耳能听、目能视时,便已知道这
世界是极
美的。它的美就如同仲夏夜的繁星与流萤,难以历数。倘以“弱
水”去比拟它,我会
第一个反对“只取一瓢饮”的说法——
因为我是一定要将这“弱水三千”统饮一遭的。
第一次沉溺于美的意境,是我幼年
读书时。米黄色的纸张衬着墨黑的字迹,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肃穆感,这种肃穆感
瞬间驱散了我身上孩童的顽劣。指尖抚过书页,油墨的气息与纸质的幽香一并渗入毛孔,让我有一种大汗淋漓之后冲凉的爽适。而在蓦然读到“江水碧于天,画船
听雨眠”时我顿住了——大千世界的美就这样春光乍泄……从此,“美”便似一位渴慕已久的情人,我在《诗经》里与之
邂逅,在《楚辞》里与之幽会,在《复活》里与之默契,在《简
爱》里与之缠绵……我在
文字的世界里踟蹰,流连,恋恋不舍,像一只乱了阵脚的小兽——在文字的世界里,我踏上了一条不归之
路。
很快,
大自然的美又夺去我的芳心。这在我心中,大自然乃是一本无字的精装书。我
特别喜欢用双脚辅佐双眼去
阅读山川与
四季的
生活方式——脚下或是松软清新的沃壤,或是粗砺硌脚的山石;身边或是塞北隆冬的冰凌,或是
江南三月的惠
风;眼前或是茫茫沙海中缥缈的蜃楼,或是静静湖面上倒映的
蓝天……终日被美和诗意裹挟,我忽然对“山不即我,我去即山”有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这世间的美实在太多太多,要你
自己走过去,去领略,去
感受,去体会,去与之相融相契……我深深知道,把美留住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情怀——我
明白美不可被带走,只可流连,但我却依然会用尽一切气力想把她留住,三番五次,百折不回,让她留在我的相机中,留在我的
记忆里。
如今,我仍然沉浸于瑰丽多姿的文字的卢浮宫里,亦能为上下天光、桃
花映水的自然之书心
向往之。而逐渐成熟的
理解力与感受力让我又
发现了另一本更为厚重的书籍——社会之书。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另一种更为
珍贵的美——人性美。像灾难中的勉力相助、
绝境中的见义勇为、困厄中的相濡以沫、危难中的一臂之力……这种美对你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冲击,更是一种
精神上的震撼。这种美会令你瞬间热泪盈眶,使你产生出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感,让你
渴望成为一个更加
善良的人,成为一个身处陋室却心系天下的人……我以为,这是我行走至今所读到的对我
影响最深、触动最大的一本书。
但这还不够,或许等我再成熟一点,我还会发现一本更淡雅的书;等我
远离家乡,我还会读上一本承载
乡愁的书;等我垂垂老矣,我还会重新拾起那些描写鲜衣怒马的
少年之美的书……我的一生,都会与不同的书相知相识,相爱相伴……
这世上弱水三千,佛劝我只能
拥有其中一样。可对于这世上这形形色色的书,我绝不想只取一瓢饮——从有字的书到生活的书,从少年到迟暮,从
家乡到
远方……无论遇到怎样的书籍,我偏要全都阅览一遍——饮尽这弱水三千。
【点评】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点数了世间各种各样的美,并以书为喻,表达出作者对每一种美的领悟与倾心。文学的美,令人魂牵
梦萦;自然的美,令人倾情投入;更有人性的美,令人脱胎换骨……而能将世间
大美解读得这般深刻透彻,足见作者的阅历与领悟力的不凡。但文章并非到此为止,文末,作者继续在想象之路上驰骋,期待着
未来与各种书籍的邂逅——这样的描写,暗示了这样一个主题:生活中的美,是我们掘之不尽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