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了。
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黄了;
菊花,悠然地开了……在
我的
故乡,芦花也开了。
故乡多
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于是,行走在故乡,
目光一瞥,就能看到一大片茂盛的芦苇。或许是为了印证物以稀为贵这一说法,大片的芦苇似乎不讨人
喜欢。
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脆生生地绿着,绿成了一簇簇浓密的青纱帐。不过,在
小孩眼中,芦苇实在太平常了——除了粘
知了时折一
根芦苇,小孩们对芦苇一向视而不见。
我想芦苇或许是同我一般没有实现
自己的
人生意义,毕竟无人给予我们肯定。为此我竟感到一丝安慰与侥幸,
可能是
因为我把芦苇当同类了吧。
但秋天一到,一切似乎都不同了。秋天来了,芦
花开了,而
乡下的
女孩子,有几个
不喜欢芦花的?
放学路上,一
群女孩子说说笑笑地走着,
路过芦苇丛时,几乎所有的女孩儿都会停下
脚步,顺
手折一枝芦花。初开时,芦花浅灰中透出淡淡的红,显得很清秀。一路上,女孩们拿着芦花,不时拂过女伴的面颊。那种柔柔痒痒的感觉总会激起女伴的阵阵笑声,而女伴自会拿起芦花当武器前去还击……就这样,女孩们追着,躲着,笑着,闹着,很快就到
家了。而那枝芦花,则会被女孩随手插进自家的
篱笆上。
秋,一天天地深了;芦花,也一天天地變化着。不知不觉中,芦花从灰色变成了白色,而白色的芦花,越发显得蓬松而柔软,随手轻拂,便拂出一掌飞絮。此时的芦花,再没有女孩儿拿它做玩具了——飞絮一飘,总会让人打喷嚏。于是,大片大片的芦花,就那样静静地开放在村庄的周围,成为一道
风景线,尤其在
黄昏,当橙红的霞光映着白色的芦花,一切显得分外动人。这样不可多得的
美,足以引人驻足。
年年与芦花相伴,芦花便成了我心中最
熟悉最亲切的花。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
温暖和踏实。是啊,
看见芦花了,就快到家了。在年少的
记忆里,芦花总是与家连在
一起的。
不知不觉中,芦花似乎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它背地里的辛酸与
坚持却无人知晓。芦花之于我,是
家乡的纽带,而我之于家乡,又是什么?后来,我慢慢懂得家乡不求我的
回报,不求我的贡献,只愿我健健康康
成长。
经历那么多,我不再把目光向远处搜寻,而是投向
内心深处——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是我人生的真谛,是我人生的
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