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才到
家,望见窗下对着台灯绣
花的
母亲。
(情境营造,有情有味。) 我想起了这些年来许多相似的场景。弧灯,银针,彩线,还有一个渐渐老去的女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弧灯,银针,彩线,一组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温馨、亲切的画面。) 母亲开始绣花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似乎这一
习惯自她年少时就孕育而生,那颗绣心好像丢在了唐朝,不经意间就长出了平地秋兰。
(不忘绣心,犹如“平地生秋兰”。) 记得有一段日子掀起了绣十字绣的浪潮。家家户户都拈起了针线,女人们捧着白色的底布,
手中的针上下翻飞,绣着牡丹、
山水、玫瑰或是蝴蝶。曾见过这样的画面,校外陪读的母亲们围坐在
一起,一边谈着自家的琐事,一边刺绣。橘色的
灯光落在她们的手上,晕染着
温柔的光泽,那些花
鸟在一双双被油烟与
时光熏染的手下,化成了敛翅的蝴蝶飞进了
家人的
梦里。
(宕开一笔,意境更浓。) 刺绣是艺术,但在千百年前,它只是一项技艺。
如果说织素是古代每一位女性的使命,那么绣花则是她们的绝技。男子有养家糊口的重担,于是无数的女人端坐家中,手持一块用木环撑起的白绢,绣出心中的人间
岁月。成品有的送上市面,换取金银借此持家,但更多留在家中,留在身上穿的素雅裙衫上,留给了心
爱的人。当财富逐渐累积时,刺绣已不仅仅是
简单的技艺,它成了中国女子千年不变的本性,深入到骨髓中,滋养着温润娴雅、沉默
静美的性格。
(追溯刺绣的历史,深度分析,展示了自己对刺绣的独到之见。) 当中国逃离了传统境遇,一些传统技艺也不自觉地被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当机器代替手工,当物质无限膨胀,我们所能见到的传统工艺已经寥寥无几了。没有人再去穿蓝印花布衣,没有人再去做荷包,缝纫机躲进了服装厂,织布机藏进了大山深处,而
失去了这些技艺与工具的中国现代女人,仿佛一下被抽走了魂被斩断了
根。
(反观当下,刺绣的传统工艺已经渐趋沦落,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传统工艺衰落的无奈之情。)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宝钗坐在
床前绣鸳鸯的情景,红莲浮动,
群禽相戏,好不生动活泼。那样鲜亮的活计似乎只能用来配那一群
心灵手巧、温柔
可爱的女子。我们久久依恋的梦中古人,因这传统的
手艺而更加亲切。同样,恰恰是刺绣的习惯,如古代的女子一般多了一份如水的心境。
(联想宝钗绣鸳鸯的情境,“绣”出了一份如水般温柔清澈的意境。) 我不知道该如何判定传统的去留,但恋旧情结始终萦绕在我的
生命中。
因为那些历经沧海桑田,
走过千山万水的传统工艺有着现代技术所无法企及的高度。那种从刺绣上散发出的沉静、娴雅、温柔气息,让人们一
时间就如
落叶归根一样。
(总结上文,“不知道”把道理说得恰到妙处。) 传统的刺绣技艺何时才能重生,活在中国人的梦中呢?我不知道了。但我仍旧渴盼。
它让我们时刻记着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寄托期望,意味悠长。) 点评 本文是一篇说理丰盈的议论类散文,文章亮点有三:一是善于联想,从母亲绣花想到绣十字绣的时髦,由刺绣的历史追溯到中国女子的性格,从机器代替手工到宝钗绣鸳鸯的场景描摹,纵横古今,颇具文化味和历史感,寄予对中國传统手工艺的追怀和深切的忧思;二是由浅入深的立意,作者从刺绣着手,不仅在写一种日渐衰落的传统工艺,而且还写出中国女子身上散发出的沉静、娴雅、温柔气息,深度解析了
传统文化;三是联系当下的现实,走过千山万水,对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机器工业的语境下该如何去留提出了疑问,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作者对传统手工艺的忧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