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雪峰
山余脉的深处,有座明清时期的小镇,小镇的
名字叫“滩头”。滩头虽小,但其香粉纸、年画、色纸却曾名扬天下,历来有“三绝”之称。此外,人们还给这小镇起了一个有意思的别名——小香港。在这饶有韵味的边陲
古镇的边缘,有一座
美丽的小山,名唤“杨桐山”。而
我,就出生在这里,在这儿
学习,在这儿
成长。我
爱我的
家乡,在我眼里,它着实是最
可爱的地方。
我的
家乡虽没有大都市的高楼大厦,没有世外桃源的山清
水秀,但这里的每个人都安居乐业,勤劳朴实。
清晨,当你睁开惺忪的睡眼,起
床伸一個懒腰,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时,伴随着小
鸟的“啾啾”鸣唱,村民们已经开始劳作了。
古朴的杨桐山物产丰富,要说最有名的,当属“
竹笋”“
茶花”和“豆腐”。
常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杨桐山的竹林最是清爽、翠绿、
幽静……每到
春天,小竹笋们便迫不及待地钻出泥土,想要快快长高,好快一点儿看看这美丽的
世界。每当这时,一批又一批的挖笋人纷至沓来。他们装备齐全,有的拿着袋子,有的提着篮子,有的提着桶,还有的背上背着个不满周岁的小胖娃娃……耕耘总有
收获,历经数小时的奋战,他们的装备已经被这些
大自然的馈赠填满了。听人说,吃了竹笋就可以像竹笋一样,长得高大而且品行端正。所以,这些小精灵们自然备受大家的喜爱。我家也不例外,每到春天,餐桌上必定少不了“竹笋炒肉”这道极具家乡
风味的农家菜。
临近寒冬,
经历了春夏两季孕育的茶花,终于耐不住寂寞,含苞待放了。那洁白色的萼片,橘黄色的花蕊,显得十分端庄淡雅,真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每当此时,总有三三两两的人聚在
一起赏茶花,颇有“把酒话桑麻”的意境。茶花之美,美在内里,而非皮囊。待到茶花落下,便会化作肥料,让茶
树开出更美的茶花,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除了竹笋和茶花,家乡的水豆腐也是闻名遐迩。我们这儿几乎家家都操持着打豆腐的
手艺,都说杨桐山的水好,打出来的豆腐格外水嫩。每天清晨,你若早些起床,便可以
看见一个个勤劳的
身影,他们或推、或挑、或开着自家的小四轮,从杨桐山装载着一筐筐的豆腐去
街上叫卖。可要趁早,赶上镇上居民的早饭,这样才能卖上个好价钱。
郁郁葱葱的楠竹,漫山遍野的茶树,水嫩
美味的豆腐,无不叫我魂牵
梦萦。我那可爱的家乡呵,生我养我的地方,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成长,我愿用我的
青春让你
永远神采飞扬!
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家乡的
赞美之情。小作者分别选取了
故乡具有代表性的“竹笋”“茶花”和“豆腐”来表达
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取材源于
生活,富有
真情实感。尤其是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直抒胸臆,让我们
感受到了浓浓的养育之恩和报答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