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类别:
初中生作文
>> 家乡的风俗作文 >> 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优秀三篇)作文
更新时间:2023/2/6 7:15:00 浏览量:1175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家乡的风俗作文(优秀三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家乡的风俗 篇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们家乡的风俗是正月十五要吃团子。 米团子简称团子。民间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把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看作是比春节还重要的节日。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年辛苦劳作即将开始的最后一次大团圆,所以格外珍惜。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吃团子。 团子是如何制作的呢?这做团子工艺繁杂,手工精细。先将米洗净,后用铁锅煮到半熟,取出来冷却。以前是用石磨将米碾碎,如今是拿到街上,出钱请人用机器磨出来,兑热水将碎米和到有一定粘性,用手搓成苹果大小的砣砣,包上绿色作文网馅料,放到锅中蒸熟,飘出香味便熟了。 馅料有很多种,我们通常做的是腊肉、藕、蒜苗馅的,把他们剁成细丁细丝,调味后放锅里炒,冷却后开始包团子,大小视个人喜好而定,捏的皮太薄,会露馅流油难看,太厚难熟也难咬,更没有那种连皮带馅一起吃进去的感觉。 刚出锅的团子散发出清新的米香,特别是腊肉馅的团子,咬开后浓香扑鼻,四处飘散,直令人垂涎欲滴。一般一锅团子有三四十个,我们就把吃剩下的团子放到第二天早晨再吃。把它们切成薄片,放到锅中用油炸着吃,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团子,团团圆圆,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乡的风俗小学作文700字 篇二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的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我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是划龙舟、挂艾草、包粽子等,当然,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包粽子了。 关于端午节包粽子,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当年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啃咬屈原的尸体,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的肉体,但是后来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我很喜欢包粽子,记得有一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一大早便和妈妈去超市买粽子的食材了,糯米、红豆、猪肉……我们拎着这一大袋沉甸甸的东西回到家便开始忙碌起来了。妈妈吩咐我把叶片放入水中洗干净,放在一旁待用,再把糯米放入水中洗干净。现在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妈妈往糯米里加了盐和酱油搅拌均匀,之后妈妈熟练地拿了两片粽叶重叠在一起,折成一个锥形,接着往里面填充食材,再用五色绳把粽子绑得严严实实,就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粽子诞生了。我见这步骤如此简单,便也拿了两片粽叶把食材填充进去,哎呦,糟了,食材都从一个小洞里"逃跑"了。哎!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妈妈就再演示了一遍,这一遍我认真地观看并记住了每一个细节。"哈!我会包了。"我笨拙地拿起两片粽叶,填充食材……我的速度虽然没有妈妈的快,妈妈包三个,我只能包一个,但是我已经尽了目前我最大的努力了。 看着妈妈和我一起包的粽子,心里乐滋滋的。我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盖上锅盖,让它们在锅里叹气似的沸腾着,闻闻那香味儿,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一个一个用碗装着,大口大口往嘴里塞呢。 喜欢粽子,不仅因为它是家乡端午节的一种风俗,还是我记忆中儿时最爱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300字小学作文 篇三 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那是个美丽的地方! 菏泽是牡丹之乡,牡丹是我国的国花。牡丹有好多品种,好多颜色,据我所知,牡丹有绿的、红色、粉色、白色……最常见的是黄色,各色牡丹争相开放,争奇斗艳,十分美丽。 我的家乡是个民风淳朴的地方,这里的人淳朴善良,说到习俗,最出名的要数老鼠嫁女:在菏泽,老鼠嫁女是正月七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抹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蹦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还有:石头生日、龙抬头、斗鸡…… 我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有空你也来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