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
我们一直在讲:只管
付出,不望回报;只讲奉献,不讲报酬。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对人性心理的一种扭曲。
其实,就人的心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回报的期望值也就越高。当然这种付出和回报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
精神上的。
如果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的话,至少人的心理是失衡的。至于那些
曾经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却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就一定是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了,前者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显示出
自己的大度。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能说出自己付出不望回报的话,这本身就昭示了
渴望回报的酸溜溜的潜在心理。
我想,这只不过是难以得到回报或
根本得不到回报时一种说辞而已,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试想,如果上述表白出真心的话,那么当其得到
爱的回报时,他是否还会再向对方说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但并
希望得到你的回报,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愿的。由此可见,人的
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这就好比给老弱病残
让座,为灾区
群众捐款捐物一样,当为而为罢了,自然是不求回报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过了一定的界限,那么,他会产生渴望回报的情结的。其实,就一段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回报,譬如:帮助别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
感谢,为别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报等等。既然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等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
心态表现,那么,我们就应
尊重彼此的这种心理需求。这样做,于人于已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过去,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甚至还提出:“滴
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
道德准则,这都没有错。
因为这种道德准则其实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于是否涌泉相报,这似乎无关紧要,重要的“报”的表示。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学生救了一位溺水的孩子,孩子的
父亲送他一头
牛,他接受了。结果有人议论说他太贪心,但孔子说,你做的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
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这便说明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是的,我认为孔子的看法更符合人性,更接近人的心里,且更具有社会效应,在
今天应该提倡。
如果在付出的时候少一点回报的期望,多一点
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得到回报的时候的少一点对等的要求,多一点满足的情感,那么,我们就一定活得更加
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