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
毕业,因
家贫读不起
书,只好先到
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做出
人生中
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
自己当
老板,启动资金则是
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元。
16岁的王永庆在嘉义开起了自己的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县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口袋里仅有借来的200元钱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
巷子里租了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张最晚,规模最小,知道的人极少,不仅没有任何竞争优势,而且连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个未知数。起初,米店生意冷清,
门可罗雀。
对生意场的生疏,还有商海里“大
鱼吃小鱼”的残酷竞争,让王永庆举步维艰。他眺望烟波浩淼的
大海,巨浪排空,
水天相拥,涛声呼啸,险象环生,眼看又一轮
台风快要袭来。大多数海
鸟都蜷缩在巢中,可是海鸥依然小心翼翼地迎风搏浪,在风口浪尖上展翅翱翔。海鸥为什么能在惊涛骇浪中
安全穿梭呢?
想到这里,王永庆突然有了主意,他决定另辟蹊径。
可怎样才能打开销
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
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
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王永庆却从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
弟弟一齐动手,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先一点一点地捡出来,然后再卖。一
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
麻烦。就这样,很多人成了他的“回头客”。
但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要在服务上下工夫。那时候,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
回家。王永庆的米店,却开始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项目大受欢迎。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负责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
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细致的服务令顾客深受
感动,很快赢得了更多的顾客。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做起,一步一步开创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大事业。
细节决定
成败。讲究细节能让人
成功,忽略细节会导致
失败。王永庆就是那个从细节中找到成功机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