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
暑假,
我看了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
电视剧。这部巨著反映了三国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在众多人物当中,我最
崇拜的是魏国的创始人-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相国曹参的后裔。我非常
欣赏他求贤若渴的品质。他为了求得关羽,不惜赠送千里马、玉帛、
美女,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上奏秦皇帝加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在许攸来投他时,他竟然连
鞋子都没穿就跑出大帐迎接许攸,官渡之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许攸功不可没。曹操的伟大就在于能够理贤下士,重视人才。但曹操自身也
存在着致命的缺点。他生性多疑,导致屡次中了诸葛亮的计。
因为杨修猜到了曹操的
内心所想,曹操就认为杨修是个危险人物,于是找了个借口把杨修军法处置了,曹操也因此大败而归。曹操临死前夕,曾召华佗给他
看病,华佗认为只有开颅
手术才可医治,曹操误以为华佗要杀他,因此把华佗斩了,一代神医就这样死于一代枭雄之手,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性的悲剧。后人称曹操是一代奸雄,但我不这样认为,曹操的雄才伟略是人所不及的,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的那样:“曹操知人善用,多谋善断,这个人很行,是真男子,大
英雄。”
刘备不能堪称枭雄,他只能称是明主,不听信谗言,他的天下是诸葛亮帮他打下来的,几乎所有事情,他都需要诸葛亮来出谋划策。后来,他却为了替
自己兄弟报仇,丧失了六十万将士的性命。六十万啊!他举的可是倾国之兵啊!难道他没有想过曹操会趁此机会攻打四川吗?朝中虽有诸葛亮等人把持,可兵力不够,如何抵挡?刘备有时的表现是不顾大局,有时还有点惧强之嫌,不然,在捉了刘岱之后为什么不把他杀了,既然你已和曹操为敌,对待俘虏只有招降和斩首两种,他这么做就是就惧怕曹操的势力。因为当时刘备的势力还不及曹操的十分之一。而曹操的主力部队在袁绍那里,所以没有一举歼灭刘备,使得刘备侥幸逃过此劫才一步步壮大起来的。但是刘备确实是
爱民如子,即使后有曹操的追兵也要将老百姓带到
安全的地方。他丝毫没有摆架子,为了请出诸葛亮,他不惜三顾诸葛亮茅庐。白帝城托孤时也曾说过诸葛亮可将阿斗取而代之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
梦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也是我欣赏他的地方我觉得或许刘备不
适合打天下,而应该治天下
刘备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堪称一代奇才,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知天时、晓地利,还未出茅庐,就把天下分得一清二楚。他机智聪明、思维缜密、尽职尽忠,临死时把蜀国上下安排得脱脱当当。诸葛亮曾七擒孟获,六出岐
山,巧借东
风,
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还招降了文武双全的姜维。最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那个情节。当时诸葛亮已经料定曹操必定经过华容道,于是,诸葛亮在通往华容道的各个关卡都设了伏兵,意在把曹操逼上华容道。因为他清楚,以他们当时的势力,无法与东吴抗衡,曹操一死,天下就会落到孙权手中,刘备岂不
失去了统领天下的机会?同时,他很清楚关羽的为人,此人意气深重,必定会放过曹操。于是演绎出感人至深的“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但我觉得诸葛亮跟错了人,
如果他辅佐曹操,天下早就统一了,又何必跟着刘备动征西讨呢?
这是一部巨作,此剧气势磅礴,真实地再现了三国时期战事连绵,哀鸿遍野的战争场面,及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的英雄时代,仿佛使人身临其境。科学真
神奇,现在能将一部名著拍成电视剧,让人们
感受到视觉盛宴,那将来会不会让人们真正回到
过去呢?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我们应该从古人的
经历中学到适合自己适合这个社会的东西.为自己以后的
成功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