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我在
街头漫步,时不时就会有撞进眼帘的巨幅广告,上面是
花花绿绿受人追捧的明星们,他们或是歌
手或是演员,包装得璀璨夺目,其中有几个就是我看到了也会禁不住尖叫起来的。
不过,当我静下心,我会
思考,他们除了歌曲演艺,还有什么值得人去
崇拜的地方么?
面对困境不退缩
--贝多芬
一个音乐
家最大的悲剧,难道不是失聪么?在外人看来,甚至是他的女佣都认为他肯定要厌世了。那他又如何
坚强地活下去呢?是什么维持着这才华横溢的
生命?
信念,
精神,永不屈服。
他眼中的泪光,喃喃的独语,神往的
思索,何不表现出他的神伤呢?可他是多么坚毅啊,因此在他奇怪的指挥后,依旧获得了听众们如雷的
掌声。试想,
如果换成了现在的某一个明星,他是会受到同样的同情,还是会被唾弃责骂?这样比起来,“信念”的诠释,也许没有哪个明星的“血泪史”比得过贝多芬。
那如果换成是我们呢?我们如果有肢体残疾,是不是会很消极,很绝望,自暴自弃?我们是否缺失了像贝多芬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崇拜、崇敬这位坚强
生活--或者可以理解为生存,这位用生命谱写了无可比拟的乐章的伟大音乐家呢?他在那绝望面前比我们沉稳多了!“追”贝多芬,我们追的是那音乐,那信念,那坚毅!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闻一多
现在的所谓明星中有没有人
尝试过十年呕心沥血,目不窥园,足不下楼,都已成了“何妨一下楼”主人?又有没有人会毫不张扬地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整理巨著默默地推出?又有没有人敢非常大胆地在一个专制的年代,拼上性命的代价去发表抗独裁言论,有谁有这种
胆量、魄力?
在现在这个时代,不需要有谁站在高台上呼喊着“抗独裁”,但是,那种低调,以及那种魄力,在现在这个紧缺的年代,又怎样地稀缺呢!若说得强硬一些,如果要出一本什么“星
路”、什么“
人生谈”,大概还没提笔就已经有人在大肆渲染、漫天夸耀那怎么怎么辛酸的历史了。
我们身上稀缺的品质--低调,不要那样宣扬
自己的功绩,“做了再说”,或是“做了也不说”,想清楚
努力不是功利的前提,不是为了某次
表扬某次奖励。
我们身上稀缺的品质--胆量。我们初中生与国家大事似乎不搭边,但我们依然“胆小”--
课堂上,要是
老师提了问题,有谁能不管有无把握都十分
自信地举起手?
“追”闻一多,还不如直接说是用尊崇的目光去追随,去追随那低调的沉稳,去追随那坚毅的
身影。
我们要追的是精神,
不要再追逐浮夸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
喜欢摇滚,喜欢“朋克”
风,喜欢那重金属的撞碰?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表面的浮夸,认为“酷”是指向标,“潮流”是引路牌。我想,他们也许疏忽了人最重要的东西--精神。比如,我一向喜欢一些比较有内涵、富有情趣的“老经典”,我觉得在
阅读这些名著后,会让我得到
心灵的洗涤。而那些披金戴银、满身潮流范的明星们,也许正像这快餐
书一样,无法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为什么要被表面蒙住了眼呢?我们应该看到物质社会里我们真正值得注意、值得
珍惜的、值得保存的精神和品质。并不是否认明星们,只是我认为,不应该成为一个盲目、狂热、疯狂的“追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