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认为,一个愿意
读书而且读了很多书的人是
幸福的,虽然这其中也许还会夹杂着许多
痛苦。在这个时代,不
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明白这个道理却不愿付诸
行动的人占了大多数。从教的十一年中,感到
学校里
喜欢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少。即使是重点中学的文科班,对
阅读不感
兴趣的孩子也为数不少。幸好这一届到底还是有几个
习惯于阅读、习惯于
思考的学生,钟周哲就是其中之一。
接到
语文组张宁
老师的任务,
我很惶恐。这样的文章貌似应该是让一位对钟周哲的写作有重大
影响的人来写才最为
合适,但
自己却从未觉得对他有什么影响。虽然他一直对我表示
尊重,但是我自知之明的优点告诉我,这份尊重无关帮助、影响,只不过是孩子觉得我的某些
想法和他颇有重合而已。
与钟
同学相处近三年,他给我最大的
感受是喜
爱阅读,而且善于思考。回顾我自己的阅读
经历,高中是我阅读名著为主的时候,但是高中时代的他已经开始涉猎一些哲学以及学术著作。记得教他们这届高一时,我在
课堂上曾对尼采的《
快乐的知识》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一些点评,过了几天就在他的
课桌上发现了这两本书的
身影,
简单交谈几句,便知道这孩子不仅是借来了书,而且已经在认真地看,也有了一些他自己的想法。后来要
求学生写一些读书摘记,要收起来检查。他来到我的办公室,面有难色地提出能否不收他的摘记。我正诧异于这个要求还未回答时,他已经拿出了一个记得满满的本子,颇有些迟疑地说,每天都有要记的东西,怕交上来后没处可记。我知道我批
文字类的
作业总是不够迅速,因此
感谢他没有直白地批评我的效率,但同时也有些惊诧于他的阅读积累效率。伸
手接过本子,随意一翻,发现他读的书真是多而杂,而且每一篇摘记背后除了他的思考评论之外,还
细心地注明了出处。另有一次,我买了穆勒的《论
自由》,刚读了一部分,就深深地
陶醉于作者的议论,恰好他过来跟我讨论一些最近思考的问题,于是就向他推荐这本书,没想到他早已读完,对这本书的某些观点还颇有想法。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学生,虽然有一些缺点,但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的习惯可以抵去相当的负面影响。阅读是幸福的,思考有时却是痛苦的,我们曾讨论过鲁迅先生“铁屋”的比喻,他说,他宁可在思考中感受痛苦,也不要在熟睡中
享受“幸福”。我的
选择亦然,
因为,
人类最大的幸福恰是痛苦以后才能体会到的。我想,他是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