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汉字最杰出的是在成语和文言文方面。
成语,含五一文,是简洁精辟的,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当然也可以是古代文人造词或从典故引申而来。比如亡
羊补牢、梁上
君子、刻舟求剑等十典型的典故类成语,如空空如也、临深履薄、任重道远等则是典型的造词而得的成语。
文人造成语最为频繁的时期当是春秋战国时期,比如《论语》,就是一本很好的成语
手册,里面有许多非常
精彩的成语,有比如《庄子》,亦有许多诸如游刃有余、庖丁解
牛等非常漂亮的成语。那么为什么在当时会涌现出如此多绝妙的成语呢?这恐怕要归功于战争这东西。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兵慌马乱、战火纷飞,各诸侯国之间和平相处,搞搞贸易,玩玩经济,那恐怕中国的
文字(至少成语方面)不会有如此高的造诣。正是由于战争,许多有识之士就已是到他们有活干了,于是涌现出诸子百
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各派人士奔走于各国之间,
努力向君主和愚民们灌输他们的思想,愚民们容易糊弄,而君主们,尤其是他们手下的爪
牙心服,个个老奸巨滑,居心叵测,不讲究些技巧策略是必败无疑的。于是,各派人士不管是胡编乱造还是道听途说,搜刮来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来作为事实论据,以此来直接或间接证明他们的观点(事实证明效果非常非常的好)。于是,许许多多典故类的成语也就诞生了,至于每一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真是假,那就很难说了,但对于成语本身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文字这种东西本身就是真真假假。
至于人们流传下来的成语,则是属于“实利”的,不漂亮不精彩但很到位、很贴切,所以往往和俗语分不清楚。但又是何必呢?何必去区分成语与俗语呢?成语本身不就是变相的俗语吗?
汉字极讲究“音”“形”,成语亦是如此。比如“
风驰电掣”,不但读起来如同闪电一般,而且在字形上给人一种快节奏、迅猛的感觉;又比如“魑魅魍魉”,一看这词就给人阴森森恐怖的感觉,好像感觉
鬼怪结伴者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