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汉字最杰出的是在文言文方面。
关于文言文,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最为
辉煌的成就了。在我看来,从文言文到简体中文,可以以算是一种极大的退步(虽然我不太
爱做文言文的练习)。还是说《论语》,有人说半本《论语》可以治天下,那是对的。《论语》字数并不多,半本更少,却蕴含着无穷的道理,这岂是现代
书可以做到?又比如唐诗宋词,好的诗词,随
手钠一片,就可以将其扩展成洋洋洒洒的一篇
美文,然诗词只需寥寥数语,所以说诗词是艺术的结晶是毫不夸张的。二现代诗,不仅长而且啰嗦,意境不美,内涵俗套,往往着两三行就看不下去,故好诗不多,雅诗难觅。
文言文的优点不仅在于其极为精辟、极为简洁,而且在于其极有书卷味,可谓读之甚爽、甚爽。
文言文的精辟是登峰造极的。故绝大部分成语都出自文言文,至于为何古代文人骚客都如此惜墨如金,我猜测是由于科举制度。
因为科举
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文字的发展方向。而儒学经义恰好绝大部分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精品,当时为了讲学,为了游说,不得不把语言简化简化再简化,毕竟愚民和奸臣们不会浪费
时间在听你滔滔不绝当中。所以,就得到登峰造极的文言文并一再流传。
文言文是极有“味”的,这个“味”即书卷味,鲁迅先生在《从百
草园到三位书屋》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读到这里,他总是
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来,摇着,向后面拗
过去,拗过去。
几年前,马悦然写过一篇随笔《巨人都到哪里去了》。巨人都到哪里去了?自从巨人赵元任去世后,哪里去找第二个用文言文
上课的人?这个瑞典人已经意识到汉字文化的衰退。
想象文言文中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不得不对古代文人的学识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