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陈旧的历史
书,纵览全篇,人的发展历程曲曲折折,但有一点却不会
改变,那就是人总是向前发展,这是
因为人的不满足造成的,因为有压力,所以会产生竞争,而竞争正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
一位希腊哲人
曾经说过:“人活着,便是在
赛跑,只有速度和方向”这句话明确阐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作用之间的关系,但这却忽略了一件事--人是一种多维的生物,它不能过仅仅用一种工具来定义,它有
自己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物质上,在
精神上也同样如此。
如果将社会比作一部机器,那么人就是这部机器上的零件,可是零件能日夜不眠的
工作,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加一些润滑剂就足够了,但人不行,人是本
我的,需要娱乐,需要休息,需要情感的润滑……
所以如何在
生命中加些“润滑剂”便成了作为人的一种必修课程。
古老的东方自古以来便是诗人与哲人的聚集地,诗情画意,
水墨春秋便是它给世人的印象,而这里对生命意义探寻的深度和广度更令世人为之叹服。释
家的
心灵求索:心无尘物,勿惹尘埃;道家的无为之治: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这些都是先人所给予我们的精神遗产。
当今是21世纪,经济极快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堆的人文问题。据调查,精英阶级因在剧烈的生存斗争中过度
紧张和劳累,导致平均寿命低于普通人。这是由于不懂如何调节心境,导致车轮脱轨。而五柳先生
陶渊明纵情
山水的潇洒淡然之情态却给我们以启迪,虽不能全盘接受这种观点,但在当今竞争力强,压力大的社会却更需要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
宁静淡然。
西方人与东方人因地域文化方面等多种具有差别,造成了各自之间
价值取向的不同,而这种差异更让人学会如何在
生活中做一名“哲人”。
西方人对工作似乎具有偏执的态度,似乎整天在办公室忙来忙去的,这一天才算是有意义。但在中国人眼里,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他们认为工作只需完成即可,大多数人都在工作完成后去看一会书,聊聊天,喝会
茶……
正如《论语》所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确实,韶光易逝,不享可惜。由此可见,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
人生的
道路上,
奔跑不是唯一的姿态,放慢自己的
脚步,让微
风轻抚脸颊,让
花香浸润心灵,望
远方水秀
草青,轻叹一声,生命
美好依然。
止住匆匆脚步,纵使身处繁闹喧嚣的
城市,但心中要怀有一颗烟
雨江南的心。别
错过过人生路上的
风景,看,路边野花分外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