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套拳法叫“太极”,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要旨是“
以柔克刚”,练习这套拳法的人很多,但是
明白其精髓,并将其用于
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照应题目,设问入题,引人
思考,切中话题。)
坚硬的石块会被柔弱的
水滴击穿,坚韧的铁块耐不住空气的氧化,无坚不摧的金刚石经不起一束光的照射。许多东西总是出人意料,看似强大,却经不起软弱的一击。所以说,刚不一定胜柔,人也一样。(提出观点一,从一个角度阐明刚与柔的关系。)
二战时,法国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却被德军巧妙地绕了
过去,没起任何作用。看似“刚”却被“柔”所化解。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经不起邓小平的柔和迂回政策,看似“刚”却被“柔”所克制。曹操的80万大军也因黄盖小小的“苦肉计”而溃不成军,看似“刚”却被“柔”所瓦解。(连举三个事例,融分析于叙述之中,方向性极强。)但这绝不是说刚就一无是处,柔便无所不能。毕竟水滴再厉害,有时也只能乖乖地呆在杯子里。柔只是一种暂时的
忍让,是以退为进,是蓄势待发。就像太极拳讲究借力打力。这便是常说的“刚柔并济”。(本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紧扣话题,进行分析说理,论证的指向性明确。提出第二个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论述刚与柔的关系,说服力强。)
柔与刚在生活中有另一种诠释。勾践由君王沦为马夫,默默地忍受着各种折磨,蓄势待发;司马迁面对残酷的宫刑,没有自寻短见,强忍难言的苦楚;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受尽嘲笑……这一切都是“柔”,他们用这种
方法顶住了敌人的攻击和世人的嘲弄,
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勾践灭吴,“史
家之绝唱”的《史记》问世,韩信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人们才真正
认识到他们的“刚”。但是,“柔”不等于逆来顺受,“刚”也不等于不择
手段。战争中许多被捕者能忍受各种酷刑,却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生活中的“太极”也需用之得法。(巧妙过渡,从第三个角度进行论证。连举三个事例,论证以柔克刚,分析与叙述结合,长于联系中心进行说理。)
“太极”之精深、涉及范围之广、用法之妙真让人惊叹。其实“刚与柔”的“太极”一直被国人运用得淋漓尽致,也许日本至今还未明白,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他们船坚炮利,中国贫穷落后,并且他们已经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但最终也只能以
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生活中的太极——“刚与柔”之理。
点评:(结尾再次点明话题,回应文题,强化论点,并借抗日战争的实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