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药用药极为讲究,如一服药中白术、茯苓各为多少,比例的分配是其中的关键。但中药中药
草的分辨是用药的基础,若三七与姜黄混淆,抑或
鱼腥草与紫叶互相掺杂,则都
可能导致
生命衰颓或死亡,亦可算得上医疗事故了。
二者无一不是外观极为相似,若像
父亲所说不用分辨,则世间有多少患者会因用药错误而无辜丧命?在
我看来,孩子分辨藤蔓与茎须的好奇抑或猎奇心理代表着专心学术,而父亲则代表实用主义者。在学术与实用的对峙中,若实用主义过于泛滥,则古代中国的科技便只得在近代西方工业
文明的碾压下折经断脉;若学术熠熠闪光,则中国文坛不至于陷入形而上学的泛滥中。
学术的研究若能刨
根问底,则必能推动
实践的发展。陈寅恪教授
坚守学术的“
独立之
精神、
自由之思想”,潜心致学,维护学院研究的纯洁性,在晚年目盲体衰的情况下口述完《柳如是别传》;且不说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熊熊烈焰,单是那一个个为学术而战的
名字,背负庄园十字架的加缪、为理性潜沉的伏尔泰,就已经让人感触到学术的
魅力了……他们无疑是学术的执
牛耳者,虽饱受磨难侵袭,却推动了文化的展开。这也正与孩子分辨二者的猎奇相应景,虽扯断了茎叶,但潜心治学必不可少。
学术的研究使人沉潜于象
牙塔,专心治学避免了实用主义的飙
风袭卷学术的“殿宇华堂”。《人民日报》评论员卢新宁在《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
信仰》中说:“我唯一的
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
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文学的经典无法辨别毒奶粉的成分,史
书典籍阻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
价值、实用已成为一些人的唯一
选择。若人人只
追求实用主义,如同那位不辨藤蔓和茎须的父亲,最终只得陷入钱理
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中写到,对
爱情的
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
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撑我这一生的三个支点。那种对知识的追求、对学术的
执着理应是每一个学者所
坚持的信条。坚持学术便应像冯友兰为学术自由而抗争,像萨特拒领诺贝尔奖安心沉潜治学,像梭罗筑屋瓦尔登湖畔专心写作……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与父亲的实用主义均是
人生选择,我选择前者。
点评 这是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剑锋教授钦点的满分作文。在立意上,将材料中父亲的做法概括为实用主义,将孩子的行为比附为专心学术,将二者勾连比对,可谓独立高标。 选材上阐述中药用药知识,列举陈寅恪、冯友兰、梭罗等例子,引用卢新宁和罗素的言论,新鲜而独特,事实材料的引述详者密不透风,略者疏可走马。 结构上考生避开引议联结的程式化套路,以谈中药用药开篇,新人耳目,然后点染材料,引出论题,接着摆陈寅恪的事实,然后引用学人言论讲道理,最后用包孕法亮出观点。 语言上,文章用语典雅,有学术气息,如谈到中国的科技,用“折经断脉”就颇有中药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