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说道:“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
和谐的
自我。”
刚与柔,本是对立的两方面,该等表述是否矛盾?
不然。
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坚硬的东西指的是人的勇气,一种大无畏的
精神。茫茫宇宙,人只是其中很渺小的生物。庄子在《秋
水》中就有这样的表述:“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面对充满艰险的自然,若是人们退缩了、屈服了,又哪来
今天“人主宰万物”的景象呢?张骞被困于匈奴,玄奘在黄沙漫天中沉吟低诵,郑和遭遇海上劫匪,徐霞客一次次遇险又一次次
出发。他们本可以
选择放弃,但正是他们的勇气使得他们的故事成为一段段千古佳话。当然,人内心坚硬的东西也是指做人的底线,没有原则的人会被各种外界因素
影响从而
失去自主判断力和辨别力,沦为别人的奴隶。戚继光秉公执法,惩治横行乡里的
舅舅,打造出了战无不胜的“戚
家军”,这也告诫我们不要因亲朋密友的关系而丧失了原则性。
而人心中柔软的东西在我看来即情感。不论是
亲情、
友情还是
爱情,都是值得被
珍惜的无价之宝。英国诗人西格里夫曾写过一句不朽的诗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不论多么冷酷无情的人,在他心中总有一些细腻的感情,只要稍微触碰,也许就可以将一头猛虎变为温驯的白兔。毕淑敏的著作《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以与孩子谈话的口
吻,真实而生动地剖析了她在打孩子时的
痛苦心理,也印证了人们常说的“
父母打孩子,痛在孩子身上,而父母的心在滴血”。若是没有情感,这
世界上还有
温暖可言吗?
人的心中不能只有坚硬的东西,那样他未免太
理智,理智到冷酷无情;但也不能只有柔软的东西,否则必定感情用事。既刚又柔,才是人之高境界,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凡·高将
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艺术,可以说他对艺术怀着一份少有人及的崇敬与敬重之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凡·高
曾经在高比尔公司
工作,后又被辞退,原因是他不愿为一位贵妇作画,他怕金钱玷污了艺术,因而强硬地拒绝了这一要求。在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身上,既有对艺术的深爱,又有
害怕艺术遭到玷污而不顾自己被辞退的原则性和敢于抗争的勇气,堪称刚柔兼备。
刚与柔,人心中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拥有一颗刚柔兼备之心,不仅能造就和谐的个体,更能造就和谐的世界。
点评 周恒同学的文章条理是极为清晰的,首先界定什么是“坚硬”,那就是人的勇气、原则,因为有“坚硬”,人才之所以为人。接着定义“柔软”,认为柔软是人内心细腻的情感,是值得珍视的无价之宝。最后,辩证地分析人为什么两者都需具备。这是一篇规范、清晰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