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网站首页 | 小学生作文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中生作文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中考满分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高考满分作文
 古诗名句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梅花 | 兰花  | 桃花  | 荷花  | 菊花 | 思乡 | 友谊 | 爱情 | 爱国 | 感恩 | 孤独 | 思念 | 伤感 | 人生 | 动物
 名人名言爱情 | 读书 | 励志 | 时间 | 友谊 | 诚信  | 爱国 | 勤奋 | 奉献 | 真理 | 智慧 | 道德 | 成功 | 事业 | 劳动 | 青年 | 青春 | 教育 | 思想 
 栏目类别: 高中生作文  >> 苏格拉底 >> 高中

哲人与囚徒的共存关系作文

更新时间:2016/1/15 14:46:00  浏览量:1488
  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是以启发旁人思考为己任的。如此正直的一个人,怎会落得被他所致力于启发的人民宣判死刑的下场呢?引苏格拉底所说,能帮助自己同时代的人得到的人,人们理应会把他看得胜过黄金,强留他住在自己里的。如果挽留不住,那么,无论他到哪里,人们也会随时到那里,直到充分地得到了他的教育为止。
  那么苏格拉底做错了什么呢?
  答案是否定的。苏格拉底没做错什么。他有柏拉图这般优秀的学生,说明他的理论并非谬误;他有格劳孔这般忠实的听众,说明他的逻辑并非晦涩难懂;他有克力同这样甘冒险救他于火的挚友,说明他的人格值得称道。
  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辩论为们指明了一个思。他说:“赫拉克勒斯作证!你使的是有名的苏格拉底式反语法……人家问你问题,你总是不愿答复,而宁愿使用讥讽或其他藏拙的方法,回避正面回答人家的问题。”
  来看看色拉叙马霍斯所谓的“苏格拉底式反语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我们仔细推敲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不难看出,大部分时间都是苏格拉底在说话。其对话者除了在对话初期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以外,剩余的时间都只是在认同苏格拉底的话。那么当最后苏格拉底基于对方的观点推论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时,对话者的第一反应不是“看来我的观点有问题”,而是“我是被这个人引导到这错误的结论的,这人是个引导别人入歧途的人”。这便是苏格拉底的诸多对话篇章中所展现的常人的特性:不会首先去质疑自己,而是只去相信他们所希望相信的。
  只去相信他们所希望相信的,多么可悲!在哲人看来甚至有些值得怜悯。可怜的人哪,你们沉迷于沙滩上的城堡,却不愿抬眼看看真知的大海。于是乎,哲人便有了教导众人的目的,无论是言语教导,或是强拉硬拽,总要抬起他们木讷的头颅,让他们领略大海的广阔。
  有些人被大海泛出的波光闪到了。
  有些人重新低下了头。
  有些人厌恶那些强迫他抬起头的人。
  这人中的佼佼者,在这些沙滩上的人中间开了一个大会,他们用最精挑细选的华美辞藻、最可歌可泣的诉说方式,打动了沙滩上的每一个人。他们决定,将抬起他们头颅的人驱逐出去。
  Leave or die?
  哲人选择了死亡。
  聪明的柏拉图,他目睹了对自己导师的审判,他清楚地知道人们喜欢被传教,于是决定把它们写成故事,用苏格拉底的名字。人们更喜欢听故事。把这沙滩上所发生的一切都用故事写下来吧,现实中没有人会这么对话,但这并不妨碍文学的发挥。于是柏拉图为后世留下了《克力同篇》中的生死抉择、《游叙弗伦篇》中关于真知的辨析、《理想国》中哲人与囚徒并存的“洞穴隐喻”。他深知,只要故事流传下去,后人在解读它们的时候,总有机会反思出些东西。
  反思出些东西,这不就是自己导师所希望的吗?

 关于满分的作文
 作文写作素材及技巧
CopyRight @ 2007-2015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