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
雨江南,
山水如画,来过的人,一旦入境,此生便再也无法离开。万物
大美无言,
我本清淡之人,然对
家乡山水
花木的情感,却深邃沉静。
多么有幸,生长于莲荷的
故乡,在那个古老的村落,在我清贫的
童年,与莲共有过那么一段淳朴真切的
时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诗中的诗情画意,我在现实中找到
吻合:着一袭素衣,乘舟穿行于万翠荷间,在明媚的
阳光下,采摘莲蓬,唱一首动听的采莲曲。凉
风拂过,散落的荷瓣,漂浮于水中,几尾锦鲤欢快地嬉戏。
背着箩筐,那种满载而归的喜悦,至今
回忆起来仍感
温暖而
甜蜜。听
邻居阿妈说,新鲜洗净的莲子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兑钱哩!于是,早早赶
回家,伴着夕阳的光辉,蹚着清澈的河水,洗去一身的尘泥,再掬几口山泉饮下,更觉心怡神清。
暖暖的灯下,早早吃过晚饭。
外婆便将那一箩筐的莲子倒进盆中,用清甜的山泉洗涤,而后再用纱布滤过。一颗颗饱满晶莹的莲子,恍如那一粒粒碧绿的明珠。只见外婆拈起一颗莲子,先去表层的青壳,再细细地撕下内里的白皮,而后用竹签取出中间的莲蕊。白净的莲子肉可
晒干作为食物,亦可入
药。幼时的
夏天,我一直重复做着这件看似
简单实则繁复的事情。
故乡的村落小镇,虽
远离了都市,亦有它们的喜乐
繁华。朝霞映窗,外婆晨起喂了牲畜,打理好家中一切,换上洁净的衣裳,便一
手挎着竹篮,一手携着我,祖孙二人踏着晨露匆匆赶
路。
离山村最近的小镇,每年逢十一月八号至十二号,有五天繁华集市。民间集市,虽不及汴京城《清明上河图》那般十里长
街,昌荣繁盛,亦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小小集市,前来的人却林林总总,除了近处专程赶来的村民,还有远道而来的马戏团、说
书人,有仗剑执刀的卖武艺者,也有跪地讨要的乞丐。街市上,川流不息,人山人海,金银古董,花
鸟虫
鱼,衣物炊具,竹篓木桌,农家特产,素日见不到的东西,皆聚集于此。
走进一道弄巷,来到一间
草药铺,外婆从竹篮中拿出一盒莲蕊,小心翼翼地递给店里的伙计。那位老大夫收下,数着几张毛票,从房
门后探出身来,嘴里还念叨着:“莲子莲蕊具有很大的药用
价值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莲之甘味,气温而性涩,清芳之气,得稼穑之气,乃脾之果也。”
攥着这几张来之不易的纸币,攒在绣花手帕里,厚厚一小叠零钞,作为对一个辛勤劳作
女孩的奖赏。牵着外婆那满是重重叠叠老茧的手,看那些种类繁多的
小吃,最终驻足在我最
爱吃的藕丝糖前。橙黄的麦芽糖,慢慢地被扯成
蚕丝的模样,而后依据个人喜好,将糖丝拉连出各色人物,不论是“红楼”人物,还是“三国”人物,抑或是“西游”人物,皆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当时异常珍贵的五毛钱,才可以买到一串,可想其在孩
群中,有多受欢迎。
外公一生喜酒,上山打柴、田野牧
牛、溪边垂钓皆不忘别一壶美酒,独自品酌。这酒是外公自酿的竹筒酒,用自种的糯米,装进一个大蒸笼,烧沸水蒸煮两个时辰。摊凉后,均匀撒入酒曲搅拌,置入陶缸里发酵。待七日左右发酵完成后压榨出香醅,再提取馏分,冷却后即可得到醇香清冽的白酒。外婆将酒封存入罐,一坛一坛,经时光沉淀,浓香馥郁,闻之则醉。
每逢佳节之际,外公便取出几吊酒,供宾客品尝。或许闻惯了酒香,外婆亦学会了浅酌,陪着外公坐在枣
树下,对月品酌,直至灯火阑珊。
外公去世后,每次赶集,外婆都要从酒铺里打几吊竹筒酒回去。儿时的我不解,多年后外婆告诉我买酒不是为了浅酌,而是
习惯了那酒味醇香诱人,似是外公还在那罢了。如今我也多次亲历
母亲酿酒的过程,只不过不同于儿时那般盛景——仿佛来自于汉唐盛世的礼乐。
乡里集会的盛景,延续五日,直至最后一日,商贩低价卖了囤积的货物,方肯散场。那时落日西斜,街巷人车缓缓退去,剩下散乱的杂物,留待清扫。各自虽是满载而归,却也落下一身灰尘,满面倦容。他们的
人生,就像是在赶场,从这个城到那个镇,从喧嚣到寂寥。
外婆买回几件素裳,挎上来时的竹篮,与我携手返家。夜幕下,路人行色匆匆,月淡风轻,远远望去,村落人家已有稀疏的灯影。离家一天,却好似远行的游人,心生归意。微弱
灯光下,泡上一杯清
茶,方觉
世界万物静了下来。外婆说,赶集虽为乐事,到底还是喧嚣浮气,不如对着庭风
白云简静。我亦同样喜爱
宁静平和的日子,游赏山川草木,寻访古刹楼阁,再无意于繁华街市,奔波世景。
记忆如流,当年那个低眉剥取莲子的小女孩,去了何处?
长大后的年华,锦锈如织,却再也寻不到当年的
滋味。物转星移,过往的
岁月清明如镜,亦只能,在故乡的半面残墙上,找寻依稀的
影子。
(指导教师:邓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