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纷乱的
教室为何突然安静?前桌的他为何回头背起了单词?是巧合,还是不为人知的
秘密?
答:教室后
门那杀气腾腾的一张脸。
这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在
我们班里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我们尽职尽责的“女强人型”班主任鲍旭黎——我也只敢在纸上直呼她的大名,平时顶多敢叫一句“老鲍”——总像“牢头”一样盘踞在班里,偶尔离班也不忘杀个回马枪突击检查一番。
老鲍的负责和好强是出了名的,作为一名金牌班主任,她是南中的骄傲,曾带出一个市中考状元,也曾创下过一个班里有六个年级前十的纪录。她带的班,奥赛年年
获奖,这份
成功,无须赘言。
可惜自从接
手了我们这班“放养
长大”的刺头儿学生后,她的
辉煌似乎便戛然而止。
成绩在年级里吊车尾,奥赛剃光头,在
学校周会上经常性地被通报批评,她的不甘和懊丧是显而易见的。于是班里总像
穿越到了“文革”时期,定期的批斗大会后,全班都会像
台风过境般蔫儿吧唧的。不是熟视无睹于她唇上急出的
水疱,和本就脆弱又因管教顽劣的我们而变得更加嘶哑的声带,只是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
爱故作老成地在
自己与
老师间划下深深的鸿沟,秉承着“不和老师作对的
少年不是好少年”这一理念,竖起满身的刺去
挑战她的权威。有人偷偷给她起“刨
雪梨”的诨名,在她训完人转身的一刹那,竖个中指……嫌她凶,嫌她严,嫌她管得多。那时的我们,更
渴望遇见一个
温柔和善的老师。
其实她对我们的好,是有目共睹的。
对
班级尽职尽责,对我们尽心尽力。三年来,她在
午休时
坚持不回有空调的办公室,而是
选择趴在
电风扇风程之外的讲台上小憩,防止捣蛋分子
影响整个班的午休;三年来,无论多忙多累,她都坚持在中午前认真批改好所有的数学
作业并发回,保证我们能在当天及时纠错;三年来,嗓子不好的她,却从不在
课堂上喝水,只因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不
尊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最重要的是,她对我们所有的
同学都一视同仁,从未
放弃。
进入
紧张的初三,很多老师为了升学率都选择性地放弃了一些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栽培好苗子上。她没有,尽管当时我们班的整体成绩依然不尽如人意,但她还是坚持给成绩不好的同学排最好的
座位,最好的
同桌,并经常与他们促膝长谈——为了更了解他们的内心
世界,她甚至去考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她说自己也是个
母亲,怎么能轻易放弃别的母亲的孩子?
她的
努力与苦心终于使我们班彻底改头换面。初三最后一学期,我们初三(7)班终于迎来了可喜蜕变:班级整体成绩明显提高,各科老师刮目相看,一中提前招考全市仅进12人我班就有4人上榜……中考时,更有超2/3的同学考上省级重高,续写了她的辉煌战绩。她没有园艺师的温和,却愿意倾注自己的一切去
等待每一颗
种子的
花开;她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也因此永远地驻进了每个人柔软
心灵的最深处。
毕业晚会那天,她显然乐疯了,甚至轻轻哼起了小曲儿。她说:“臭小子们,别翘尾巴!以后要继续努力,你们是我的骄傲。”
老鲍,其实,一生能遇见你这样的老师,才是我们每个人的骄傲。
那天,我们全班齐唱一曲《
感恩的心》——
感谢她的凶,感谢她的严,感谢她的管得宽和
不放弃!
多年以后,即使我们已天南海北,但有她
存在的地方,都会有我们无尽的
思念。永不会忘,有一个人,她曾用
无悔的年华
包容我们的缺陷,用严厉的假面磨平我们的锋芒,用骄人的
热情涤荡我们的青春。
老鲍,光阴荏苒,你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人。
点评 本文最突出的一个亮点便是字里行间的“饱富真情”。一方面是老师对学生无私付出的真情,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老师无限感激的真情。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这种真情实感。比如老鲍以前的学生与现在的学生状况对比,“我们”对老鲍的态度与老鲍对“我们”的态度对比,其他班主任与老鲍对“差生”的态度对比,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凸显老鲍的“师道情怀”(或严师风采大爱情怀),技法娴熟,笔法老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