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脑桌面是
雪天里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
风雪中,绯红色的哈佛岿然屹立,一排小楼背后种着一株“直待凌
云始道高”的小松。多年来,哈佛一直作为一种
信仰在我的
生活中
存在着。
一句校训
也许每个人年幼的时候,他的
父母都试图给予他一些赠言--它们于是伴随和引领这个孩子的
成长。巧得很,
妈妈抄来送我的就是哈佛的校训: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ecountry and the kind.
她把承载着这句训导的纸片,工工整整地贴在我的床头。直到我长到
读书的年纪,才对它产生了初步的
兴趣--我抱着一本在印象里很大而且高深莫测的辞典,逐词逐句地找了一下午,凭着仅有的粗浅学识,大致译出这样的一段话:进来长知识,出去更好地服务国
家和
人类。
“进哪儿来,又从哪儿出去呢?”
我好奇,仰着脑袋问妈妈。妈妈说,其实哪儿都一样,“进来”、“出去”的目的总是相同的。
在当时,我似懂非懂,但常常凝视床头,也终于把它记诵下来。后来我知道那是哈佛的校训。我开始疯狂地
默写,将它贴满我的房间--
桌子,椅背,书橱,甚至小小一只笔盒……
喜欢这句话,起先出于对一所
学校的迷恋,而后可就成了一种
习惯,以至于做什么事之前,我总要告诉
自己万不可走太远,以免
忘记了为什么而
出发。
两位学子
我初中就读的学校有过一位“哈佛
女孩”。她是个舞者,给
世界各地的人跳过舞,有足够的勇气走南闯北。终于她接住了“常春藤”递来的橄榄枝,成为世界
第一学府中的一员。
这个学姐,我曾见过她。学校请她回来给我们过14岁
生日。作为采访团的学生代表,我临时被要求为她戴
红领巾。她就站在那里,清爽的黑发,朴素的衣着,给人
独立精明的印象。她冲着我笑。
我把红领巾围过她的脖子,一时竟忘记怎么打结。她说:“你从来没给别人系过红领巾吧?”我点头。
于是她转而将红领巾绕过我的衣领,双
手熟练地却是故意放慢地在我双眼下边系起领结来。她说:“你看好。”
我的脸有点发烫,接过她重又扯开递给我的平整的领巾。她说:“你再试试。”--不是“好了好了我自己来”,而是“你再试试”。
老师们都说,这个女孩是跳着舞进了哈佛的。此言不差,她的的确确有
舞蹈家的禀赋,能以形体为楷模,以最
美示人。她
收获的,是我们的
尊敬和哈佛的青睐。
类似的,从电影《
风雨哈佛
路》的主角莉兹身上,我
看见了人格。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纽约,莉兹是一个落魄不堪的美国
家庭中的次女。
影片用摇晃的追踪画面展现莉兹的成长
环境:不负
责任的
父亲,
精神失常的
母亲,行为不轨的
爷爷,同病相怜的
姐姐;还有硬着头皮进的收容所、少管站,充满嘲笑和欺辱的学校……压抑的色调使无形的恐怖直逼人心,甚至可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莉兹的冷和无助。
从她恳求公立学校接纳的那个镜头,我就开始流泪。那些地铁上旁若无人地
学习、浪迹
街头地奔波的画面,都让我情不自禁地掩面抽泣。
莉兹,嘿,这个巨人!真的,她扛住了一切,包括
梦想--哪怕在最困顿的光阴里,她
坚持阅读,坚信母亲的
爱;她用
坚强的斗争为惨痛的生活找到了一条出路。
由于她有一种
忍耐和承担的习惯,
未来稳稳地落在她并不宽阔的肩膀上。她在物质的荒芜中,凭借这些
优秀的精神财富,闯进了藏有更多财富的哈佛。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和哈佛,是互相靠近的。
三省吾身
哈佛,哈佛。我的生活中充满这个如雷贯耳的
名字。它终于成为我
梦想的一部分。听说它的博士生每3天“啃”下一本大书,它的医院只是
图书馆的延伸,7位美国总统曾“进来长知识”,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去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类”。
我时常
关注哈佛的网站,以欣羡而
质疑的
眼光审视每一行
灿烂的
文字。其中有一条箴言让我注目:习惯
改变人生。
不错的,也许我无法成为哈佛的学子,但我可以
拥有哈佛的习惯--时刻学习,时刻反省,立下长远的志向。
真的,哈佛这个概念,在心底待久了,就演变成为一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