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家乡在淮北平原上,每年秋收完毕,小村里就会多出一道
美丽的
风景线——稻
草堆。
远远望去,在环绕村庄的渠坝上,赫然矗立着一垛又一垛稻草堆。有的圆,有的方。圆形的稻草堆犹如一个个粮囤,方形的稻草堆犹如一座座瓦屋。秋后,
树叶落去,
阳光下,稻草堆熠熠地闪着光,把小村映衬得金黄透亮,让小村显得那样富有。
家乡是个偏远的小村,一直保留着一种古朴的
生活方式。家家都有柴草锅,家家的
厨房上都立着烟筒,自然,这干焦黄亮的稻草是最好的燃料。
奶奶每每在锅边贴饼的时候,总会嘱咐我把稻草分开,往两边烧。那柔软的稻草像听话似的,顺从着我
手上的火棍一
根根摊到了锅腔的两侧。奶奶贴完饼之后,盖上了木锅盖,又在木锅盖上蒙了一层湿毛巾。不一会,锅盖上冒起了大热气,厨房里,溢满了丝丝缕缕稻田的香,真的很馋人。
要入冬了,奶奶挑选些直溜溜的稻草,在
水中浸湿。待柔软后,奶奶又带我到村外去,把散了心的大
白菜一颗颗捆起。入冬了,奶奶又把这些稻草一根根捋直,外加几根小树枝,做成了
门帘窗帘和床垫。寒冷的冬季,尽管大
雪纷飞狂风怒号,可有这些特制的门帘窗帘,屋里
特别的暖和。而那稻草床垫,既柔软又热乎乎的,让我总想躺在上面睡懒觉。
这些稻草,还是我们家大黄
牛特别的食料。每天中午,我都和奶奶拉着一个平板车,到渠坝上扯稻草。到家后,我们又把这些稻草铡碎,再拌些玉米粉和豆粉,放在牛槽里。一个
冬天过后,大黄牛就吃得胖乎乎的。
稻草堆的选址很讲究,要堆在高处,好让四周存水。小村的稻草都是堆在渠坝上的。堆稻草更是一项技术活。首先,要在底座上夯实一个平台,有
鞋面那么高。然后,在上面撒上一层稻糠,这时才能在上面堆稻草。堆稻草要求底部实在并
干净整齐,不衔水。中部稻草铺垫匀称,堆身不得有塌陷。堆顶要细密顺溜,
雨天好去水。听奶奶说,
爷爷是位堆稻草的好手。在稻草堆到一人多高的时候,爷爷就爬到堆上面去了。他手持一把木叉,指挥着一
家人上稻草。奶奶送上了一叉稻草,爷爷在半空中顺势接了
过去。一叉,又一叉……只要爷爷上了堆顶,我们家的稻草就能很快地堆好了。
那高高的长形稻草堆,和当初小小的我对比,简直是个庞然大物。我小时候,总
爱和一大堆小
朋友争着往上爬,少不了家人的责骂。奶奶很疼我,就在我家大草堆前后堆上两座圆形的
小草堆,给我们这些孩子
玩耍。并起了一个
有趣的
名字:二郎担
山。一天,我
自己偷偷地跑到一个稻草堆上玩。由于是傍晚,
鸡都蹲在了上面,但我不知道,还一个劲地往上爬。“扑拉拉——”鸡
群乱飞,把我吓得从半空中掉了下来,最后是顶着几根鸡毛跑回了家。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会
忍不住偷偷地笑。
时光在变,现在都用收割机了,收过的稻草直接丢在田里,虽然减轻了人们的力气,可奶奶坐在田头,直叹息。说那大“洋牛”(收割机)把稻桔一根根都嚼碎了。最后,在我们家的一块田前,她无论如何都不让收割机收,急得
爸爸直跺脚。
如今,小村里只剩下奶奶的一垛稻草堆了。经常有一群和奶奶年纪相仿的老人,坐在稻草堆前拉家常,奶奶边应答着,边抽出一根根爽直的稻草,编织着草帘子。那垛小小的稻草堆,成了奶奶最重要的
生命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