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
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总要和噼啪的爆竹声联系在
一起。在不间断的声响中,在淡淡的火
药味中,在高挂的红灯笼下,人们迎来新的一年。人们祈祷来年风调
雨顺,祝愿
家和万事兴。神灵在默默地注视他们,
欣赏着有特色的中国年。可
环境问题是不容商榷的,PM2.5的一
路飙升,使人们意识到,为了绿
水青
山,
蓝天白云,必须
放弃烟火鞭炮。“年”那只张
牙舞爪的怪物也不猖狂了,不知什么时候,也沉入到历史的河流中去。
纹
花的白瓷盘盛着冒热气的三鲜饺子,一件白边的新衣,两张红红的
压岁钱,曾是对春节最
幸福的期盼。随着物质的丰富,饺子和新衣已不再是
过年的专属品。
快乐泛滥的时代,难得真的快乐。
城市有
自己的
生活方式,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
插曲。空闲时,上了微信QQ,给好友们发同一条信息,或是编辑一条短信,发送给所有联系人,发完赶紧抢
红包摇
手机。
我怀念腊月二十三起来和
父母收拾房屋,怀念腊月三十晚上在楼下举着“磁花”来回摇晃,怀念在半夜举着我的小灯笼踩在鞭炮皮上。快节奏的步伐将年碾碎。
站在这个高
桥贯通的全城,地铁穿梭飞驰的城市,我们真正的
家乡在何方?
除旧迎新。年,相比
过去少了祈求神灵和祭拜祖先的
神秘,却多了全国人民共同联欢的春晚。那些陈旧的,古老的陋习,要把它们扔掉。习俗不等于
道德,而社会“需要”道德。习俗的“陋”,思想的“陋”,行为的“陋”要革除。任何人也敌不过历史的
脚步,时代的变迁,蜂拥而来的新事物。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力接受新事物,并适度参与。传承大文化,迎接新文化,是现在人的
责任。
大文化的缺失,让人们无可奈何,可我们是否想过:在城市的
街头,匆匆而过的人流之外,总有那些现代
文明压不倒的小文化,似曾相识,又在闪烁着光。
看!那一个裹紧军大衣的男人,一辆吱吱呀呀的大自行车,一串串各式各样的冰糖
葫芦,还有吆喝声“糖葫芦——
冰糖葫芦——”。
夏天,盖着棉被的冰柜上绑着一个大喇叭,站在街角停歇,或在路上行进,带着那百年不变的音色和语调:“
雪糕——长春饭店小奶油雪糕——”还有那歪着帽子,敞着衣襟,叉着两腿,四平八稳地坐在倒骑驴座上的收破烂者。
檐下的燕巢,文化广场的铜人,
门口的小路,教学楼外青色的漆……小文化,让我们更充实,让
世界更丰富。
茶,是小文化。面对一口古老的紫砂,一注热水冲泡上好嫩叶,待茶香浸上了日月光华,细品其苦中含香……酒,是小文化,饮食,是小文化……千百年来,小文化支撑着传统大文化,也支撑着人民和国家。即使在除旧迎新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时代,民间文化,依旧是一颗
明亮的星。
身为炎黄子孙,我们要传承大文化,发扬小文化,别让文化变成一首
乡愁的歌。除旧迎新,把文化接到它现在的家。
(指导
老师:崔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