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前行,迷失了方向。转过身,向身后望去,茫然的
身影在一刹那被照亮。那是一双双饱含
爱意的
眼睛,射出
温暖的光芒,照亮了
路,照亮了心……
——题记
书页在指尖缓缓滑过,淡淡的
文字带着淡淡的忧伤,一点点沉浸入脑海。龙应台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
魅力,触动着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饱含
温情的《目送》,传递着三代人之间的情感,这些散文中,有
父亲的逝去、
母亲的衰老,还有儿子的
离别。
人生中最悲痛而又无奈的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却给了十五岁的
我一种不一样的
感动。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十七岁》。“等候的
滋味——多久不曾这样等候一个人了?”古色古香的剑
桥小镇里,龙应台站在
雨中,听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伞上,在寒
风中等候着与儿子华飞相会。十七岁的华飞从车上下来,拒绝了母亲递
过去的伞。他与龙应台一同散步,抱怨着母亲的种种“幼稚”举动。读到这一段时,我想起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华飞躺在
妈妈怀中,聆听妈妈睡前讲的
童话故事,站在餐厅的椅子上,
享受妈妈做的
蛋糕。短短几年,却犹若天壤之别,龙应台作为母亲,无私地
付出了那么多,而华飞却不能理解她,我不禁为龙应台感到惋惜。我幻想着,
如果龙应台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会有着流光溢彩的人生。她有着渊博的知识,可以扩充我的视野;她有着独到的见解,可以锻炼我的思维。如果她是我的母亲,我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十分
精彩。而我的妈妈,却只是一个
平凡的
老师,她能为我做的,实在是有限。
书页翻转间,一张信纸飘落在桌面上,我瞥见那张纸条的开头:“老师,您好!”这是一封妈妈的学生写给她的
感谢信。我仔细地读完这封饱含深情的信,
第一次发现,
原来我的妈妈,在数千个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如此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老师。我的妈妈也曾教育出如此多的
祖国栋梁。
我低头沉思,
看见《目送》扉页上,龙应台
灿烂的笑脸。我忽然意识到,在华飞眼中,龙应台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无论她多么地享誉中外,在华飞面前,龙应台不是一个锋芒毕露、义正词严的战士,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她一样会
唠叨,一样会
犯错,一样有时候幼稚得像个孩子。不论母亲是平凡朴素还是名满天下,在孩子面前,她总是一个或
温柔,或严厉,但却深深
关心着孩子的母亲。
我的脑海中缓缓涌现出一段段
记忆:三岁时,妈妈一字一句地教我朗诵古诗词;五岁时,
爸爸一招一式地教我
训练乒乓球……初来
世界的我,好奇地望着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爸爸妈妈不厌其烦地带领我一点一点
感受这世间的
美好。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幼小的我渐渐
长大,我发现我的爸爸妈妈已经不再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他们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有些时候,甚至不如我。我开始厌倦妈妈的啰唆,逃避爸爸的
教诲。我以为,我已经长大了,已经可以独自去面对人生。
但是,我们真的能够不再需要
父母的默默付出吗?
每天
早晨,我出
门时,妈妈总是站在门口,叮嘱我要认真听课,
努力学习,看着我走进电梯。久而久之,我便有些厌烦了,出门就用力地把门关上,将妈妈的唠叨遥远地隔在了门的另一边。走出门的我不知道,刚刚做完
家务的妈妈听到这一声沉重的关门声,留下长长的一声叹息。我不知道,妈妈为了我能够有足够的营养,绞尽脑汁地烹饪出各种
美味佳肴,只
希望我能够健康
成长。我不知道,她从
清晨就开始为我准备,只希望我能够及时吃上早餐。我也不知道,昨夜,她为了给我批改
作业,一直等到我沉沉睡去才
放下笔。我更不知道,在我的背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那是妈妈站在窗台边,看着我朝气蓬勃的样子,露出欣慰的
微笑……而这些,我给她的回报,却是厌烦、用力地关门,将那殷切的目光牢牢地关在心门之外。
“我是如何清晰地还记得他婴儿时的
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龙应台,或者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长大的
心态都是矛盾的吧!多么期望孩子能够茁壮成长、成家立业,又是多么不
舍得孩子远走高飞、杳无音信。父母们尽其所有地付出了
自己的一切,只希望孩子能够
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我们却从不曾理解,更不曾
珍惜,父母在背后默默奉献出的一切。
年轻气盛的我们,或许
思索着,成长的
道路中,没有人能够替我们来承受
风雨,
经历沧海。殊不知,狂风暴雨中,有一把伞一直守候在你头顶,为你遮风挡雨;骇浪滔天里,有一座灯塔一直闪耀在你身后,为你指引着
前进的方向。漫漫长途中,又有多少双眼睛饱含着
祝福与期待,目送着你越走越远……
其实,他们并不奢望你能够有所报答,只期许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经常回首看一看那些目送着你的眼睛,记住那些充满爱的背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