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这个人,实在是让人出乎意料。
他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
求学,
拥有大好的前途,然而,他没有
选择高薪就业却选择了回归自然。
他在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其间写出众所周知的《瓦尔登湖》这部巨著。
他最与众不同的就是独特的性格和思想。梭罗
喜欢走
路,认为走路比乘车快,
因为乘车要先挣够车费才能出行。他一辈子未曾走出过
家乡,在康科德及附近的
山水中,他
看见的却是整个
世界。或许,像他这样的人,能从一条
小溪中看出起伏的
人生,能从一棵
树中看出变换的
四季。
回归
本心,回归自然,过
简单的
生活,
可能比在喧嚣的人
群中更令人愉悦吧。正如他在
书中所写:“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不顾一切地急于
成功,而且是在这样不顾一切的事业上?
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另一个鼓
手的鼓声。无论你的生活有多么糟糕,都要面对它好好地过,不要躲避咒骂它。”
夕阳照射在救济院的窗上,和照射在夫人的宅窗上是同样
明亮。当我们站在高处,眺望无垠的地平线,心头涌起了最动人的情感,它不是喜怒哀惧
爱恶欲,它仅仅是人的本能、人的本心。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
思考的,是比当时工业时代更先进一百倍的东西,它是自然,是返璞归真。一个不在乎外在物质的人,他的内心必然强大而充实。
读完《瓦尔登湖》之后,我想对所谓的旅
行者们说:“身边的世界你都还没透彻,何必开始所谓的‘
流浪’?”只有少部分人在真正地探索,大多数人只是寻求一个向
朋友吹嘘的资本,“想我游历四处之时,那里的……”成为这些人的
口头禅。更有甚者,只是为在沿途买纪念品、拍照、吃特色菜,然后在
手机上发
朋友圈,数着
点赞及评论人数……他们所做的,不是
旅行,而是
旅游。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最后,用《瓦尔登湖》的结尾作结:这就是明天,那个仅靠
时间的流逝永远不会破晓的明天。对于我们,使我们的
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会有更多的黎明——
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梭罗其人:
1.梭罗质问每一种
风俗
习惯,他想把他的一切行为都安放在一个
理想的基础上。
2.梭罗没有从事任何职业。
3.梭罗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
4.梭罗不吃肉,不喝酒,从来没吸过烟。
5.梭罗没有致富的才能,他知道怎样能够贫穷而绝对不污秽或是粗鄙。
6.梭罗逐渐采取了他这种生活方式,而事先
自己也不大知道,但是事后他智慧地赞成这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