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间,老上海为我写下。
是20世纪40年代,我在上海弄堂里的闺阁遥望桃园一角,
欣赏又一场
美得催人泪下的谷
雨,独饮清
茶。如此洪荒渺渺的
记忆,在
梦里。
把脸贴近王安忆的《长恨歌》,仿佛能读懂老上海的心跳,不曾想过
自己与它会有牵连。惊鸿一瞥后,那
灿烂夺目的夜景虽有些脂粉气,却那样真实地在我心间沉淀下来,沉淀成
干净的晨曦,照亮了弄堂。
据说上海弄堂潮湿的角落栖息着流言,我起初不相信,以为它处在外表华美的
城市里,总得有些“贵人不计小人过”的姿态,可谁又这样规定了呢?不必推开那扇
门,也不管是少
奶奶还是老妈子,她们只一张嘴,流言便嗡嗡嘤嘤地如蜂蝶般飞起在滚滚红尘中,毫不掩饰,也不会玩世不恭,钻入门帘被卷起成为“上海弄堂的思想”。因这傲慢也是真
诚实在,你可以不屑它的粗鄙,但万万不可忽视它的
可爱之处。
也是一种莫名的坚信,老上海的浮华是耀眼的
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曾听人说起它的矛盾:你认为自己属于这个城市便属于,认为自己不受它的搭理,它也
根本不需要你。
也许,正是这种敢爱敢恨的率真
个性成就了它的
魅力,难怪当时很多人都心驰神往、趋之若鹜。
若真能
穿越在各个
时间自由走动,我更倾向于做
书中的“上海三小姐”王琦瑶。“闭月羞
花,着阴丹士蓝的旗袍,
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大
眼睛……”这显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形象,然而她并非平淡一生,每一段情缘都耐人寻味。她令人心动的绝非是外表的漂亮,而是那种看破红尘、淡然典雅的气质。这种深入人心的美,我欣赏着,却不愿重复。
我啊,从
远方赶来,赴老上海一面之约,然后再也不愿分离。我常常走出午后的闺阁,漫步弄堂的大
街小巷。沿街酒红色的老虎窗成为阁楼
少年眺望
世界的唯一途径,上好木质的栏杆环绕着贵人的花圃,明朗的氛围轻拥着西装革履、旗袍
人生,就这样
走过二十年春夏秋冬。似乎轰然一瞬间,颠覆在60年代,
宁静破碎,咿咿呀呀的流行情歌如潮
水般扑面袭来,只剩下当年的年轻人颓唐地躲在某幢破败的公寓里垂头叹息,不解人情的
风儿吹走了弄堂的流言,吹走了
曾经的
梦想与
信仰。破落的老虎窗凄凉地摇曳着,这,是不是一种
怀念?
哦,上海滩,一个多么
美丽又遗憾的时代!红叶落,霜华坠,允许我轻轻地,轻轻地,亲
吻你记忆里的
伤疤。
佳作点评
老上海,是让人产生悠悠情思之地。习作将自己对于老上海的印象与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结合起来,通过对老上海的弄堂、老E海女子的气韵、老上海的变迁等方方面面的陈述,表达了自己对老上海的朦胧
向往以及对那一段
岁月的莫名感伤。习作语言优美,借用《长恨歌》营造氛围是一大亮点,但
文字表达过于松散,读来有不知所
云之感,有失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之主旨。
(岳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