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网站首页 | 小学生作文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中生作文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中考满分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高考满分作文
 古诗名句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梅花 | 兰花  | 桃花  | 荷花  | 菊花 | 思乡 | 友谊 | 爱情 | 爱国 | 感恩 | 孤独 | 思念 | 伤感 | 人生 | 动物
 名人名言爱情 | 读书 | 励志 | 时间 | 友谊 | 诚信  | 爱国 | 勤奋 | 奉献 | 真理 | 智慧 | 道德 | 成功 | 事业 | 劳动 | 青年 | 青春 | 教育 | 思想 
 栏目类别: 高中生作文  >> 高中 >> 高三

也谈知与行作文

更新时间:2016/5/6 16:42:00  浏览量:3044
  常言道,“读万卷,不如行万里”,“百闻不如一见”。长期以来,人们将衡量知与行的天平倾向于行。然而,在看来,对知、行关系应有一个更为公正的评判:两者并无孰重孰轻之分,只不过,知是心智的成长。行是阅历的成长。
  于流光溢彩的生活中独品一缕墨香,通过读书收获到知,使我们也许不必日行千里,也可一叶知秋。读《离骚》,我们能感受屈原那一代高洁志士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读《论语》,我们能隐隐窥见孔子那满载知识和人生真谛的仁心;读《朱子语类》,我们能与一代理学大朱熹分享读书的方法,体会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的感慨。
  品古人之言,可以让我们深谙传统文化进而懂得礼与理,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今人之书。亦可丰富我们的心灵阅历,感受他人不一般的人生。透过鲁迅的笔尖,我们仿佛能看到故乡的明月,感受那时代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摧残:透过林海音的回忆,我们仿佛可以目睹院中的夹竹桃由娇艳到败落的过程,经历英子身边一系列的人事变迁,看到身边人一个个离开,而我们也隔着书页与英子一同成长。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作为读者的我们,透过名家的笔杆丰富我们的知,透过作者的眼睛,让自己一叶知秋。这,难道不是我们心智成长的最佳途径?
  读书,让我们收获满腹经纶;行路,让我们做到亲历躬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通过书本获得间接经验后,经过实践收获直接经验才能真正算得上一次知行合一的过程。
  古有孟子饱读《诗》《书》《礼》《易》《春秋》后,毅然放下书本,周游列国,以游学经历不断丰富并完善自己的学识,由知开始,继而毅然前行。近有三毛,不满足于书本上几句描述,亲赴广袤的撒哈拉,用笔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别样的撒哈拉画。在撒哈拉,没有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车流,没有安逸稳定的生活和工作,但走过撒哈拉,三毛见到了书中从未出现的光景,收获了家庭和新的人生。也许我们无法如三毛般毅然远赴撒哈拉,但我们至少可以读罢游记后更留心身边的风景;可以读完青春故事后追忆往昔,更珍惜青春的时光:可以读过科普书籍后更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有人曾说:“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为何不以知为导,以行为舵,扬起风帆。在人生汪洋上愈行愈稳,愈行愈远?
  知与行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对知、行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茫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人民经历过过分重知,缺乏实践经验的时代,也经历过一味重行,忽视知的岁月。但是,过分重知或过分重行,都不能使社会健康发展。体会历史的教训,知与行的联系渐渐明晰:知,是为了让人开阔视野;行,是对所知的验证,是对改变的见证,是人将知上升为自己的认识的必然过程。孔子之言“我之游也,观其所变”。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吧!
  书籍如古代衣料,即使被历史吹皱打湿,即使已蒙上厚厚尘土,但触摸其质感,仍是往昔的精工针法:实践如古衣新裁。在吸取精细织法后,融入当代技术和材料,让“古衣”焕发出别样的风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何不就此启程,以书香为伴。以翰墨为友,踏上知行合一之路?

 关于读书的作文         点击查看更多
 作文写作素材及技巧
CopyRight @ 2007-2015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