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网站首页 | 小学生作文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中生作文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中考满分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高考满分作文
 古诗名句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梅花 | 兰花  | 桃花  | 荷花  | 菊花 | 思乡 | 友谊 | 爱情 | 爱国 | 感恩 | 孤独 | 思念 | 伤感 | 人生 | 动物
 名人名言爱情 | 读书 | 励志 | 时间 | 友谊 | 诚信  | 爱国 | 勤奋 | 奉献 | 真理 | 智慧 | 道德 | 成功 | 事业 | 劳动 | 青年 | 青春 | 教育 | 思想 
 栏目类别: 高中生作文  >> 高中 >> 高一

一叶落知天下秋作文

更新时间:2016/5/10 22:28:00  浏览量:1860
  俗话说“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见瓶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可是,一片的飘落,果真预示着秋天来临吗?
  未必!管窥蠡测,透过表象知其本质,固然是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方法,但是正如海市蜃楼的虚幻一样,表象不一定真实,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历史上,仅凭只鳞片爪就妄断、不顾全局的悲剧,如恒河沙数。悲情英雄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有勇无谋,更别说高瞻的眼力与洞察力,他专横跋扈,气走韩信,不识真假,赶走范增,见到鸿宴上刘邦的谦卑,就断定天下已归他所有。最后被困垓下,自刎乌江,也只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质,被一时的局势所迷惑。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王朝一位杰出的君主,但他看到天朝盛世,农作物颗粒饱满时也不禁沾沾自喜,以为中国已强大无比,无须与外国商贸往来,被表象蒙蔽后夜郎自大,为日后大清江的崩塌埋下隐患。
  “盲人摸象”也是一例。那个认为大象像柱子的人,仅仅是抱住了大象那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大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象腿是“叶”,象耳是“叶”,但大象确非“秋”。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下落的速度一定比轻物快,并由此创立了影响两千多年的物理重力理论,顿构造的力学体系也似乎无懈可击,但当两个铜球同时落地,当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不变的“真理”不也变了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此现象,不胜枚举!其因何在呢?
  一叶落,不一定就是秋,可能是树叶的枯萎,也可能是虫子啮咬,不一定就是秋天的来临;管中所见的一斑,也不一定就是威武的猎豹,还可能是温顺的斑点。世上万物,光怪陆离,人间时事,复杂多变。“事实胜于雄辩”,鸿门宴上刘邦的谦恭、大清王朝外的世界、亚里士多德眼中铁球与树叶坠落的速度、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都告诉我们,事物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有些现象可能是事物发展的表象,是局部的,倘若我们只从这一小部分入,以偏概全,可能会与事实、真理背道而驰。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一叶落未必是天下秋,表象往往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软土下的湿地未必是能支撑你的实地,所以我们在纷纭复杂的世界面前,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最高层,“不畏浮遮望眼”,才能眼观六,耳听八方,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点评
  本文开头以自然现象引出观点,然后以项羽、乾隆与亚里士多德、牛顿等中外名人和典型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以历史的教训说明被表象迷惑,看不清本质,将导致失败,令人心服;再从事例中引入道理分析,揭示了事物间的关联,有力地证明了观点;最后再次重申观点,从“前车之鉴”过渡到现实,突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首尾照应,卒章显志。“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盲人摸象”“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事实胜于雄辩”“不畏浮云遮望眼”等文句画龙点睛的引用和议论,更增加了全文说理的深刻性。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路中学学生,指导并置评:王学华】

 关于前车之鉴的作文
 作文写作素材及技巧
CopyRight @ 2007-2015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