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乐
《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偶然间发现,年龄跟孩子们提问的质量成反比:年龄越大,所提的问题越程式化、概念化。面对孩子的“烂漫”被扼杀,
我要大声呼吁:童真童趣不可丢!
最近热播的一档亲子节目《
爸爸去哪儿》里有一幕情景令我感慨万分:王岳伦父女到达小岛后,面对破旧不堪的“茅
草房”,他的女儿不但没有拒绝,反而很
高兴地拉着爸爸的
手说:“爸爸,我们就住这里,这里好极了。”闻听此言,我心中一沉,为什么我眼中的“破房子”,在她眼中竟成了公主式的“洋房”?是我的
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变得势利且庸俗不堪,还是我的思维变得局限?
小时候,
老师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我们那是什么,我大声喊“
太阳,太阳”,而其他的小
朋友有说苹果的,也有说
橘子的,还有人说是气球。为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出色,受到更多的
表扬,我一连串说了好多,什么“
妈妈的笑脸”“大西瓜”“大烙饼”……班上
热闹非凡,大
家纷纷举起小手。但是现在,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再问我那是什么,我只会说:“那是一个圆,只是一个圆而已。”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的
父母迫于社会压力,总是劝我们要多
读书,读好书,以优异的
成绩回报父母;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勤学苦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于是,我们每次做题后都
渴望知道那所谓的
标准答案。但是,这世上哪件事情是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呢?
童真童趣不可丢!
近年来,不少中国的高材生去
美国高校就读,可他们之中仅有7%的人达到了及格
分数线。这是为什么呢?有专家分析指出,美国的
阅读,
存在批判、审读、
自我校正等步骤,而我国的阅读,基本上都依据文本而来。像我这样的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给的模式答题,因为我们缺少了批判思维。我们误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作家、
名人、老师说的话一定对,而
自己的则不一定正确。
有
同学说我
爱钻
牛角尖,对一个问题非从多角度考虑不可,其实记住答案就够了。可是,这样真的够吗?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掩盖它,它就不存在了吗?我厌恶这种扼杀童心的模式。
童真童趣不可丢!
还我的童真童趣,还我的想象力,不要再让固定模式来禁锢我们的思想!我不愿做那樊笼中的小
鸟,我要做有思想、有魄力、
勇敢无畏的、翱翔于
蓝天的雄鹰!
升格小结
升格后的文章,在开头引入材料,使论点的提出顺理成章,从容有致。以王岳伦父女的事例作为引子,简明扼要,更加符合引子的功能性要求,压缩叙例,适当展开议论,凸显了文体特征。引用“圆的意义”的材料,重点剖析原因,凸显了主题,更增加了论证的深度。运用“中国高材生去美国高校就读”的对比性材料,突出中美两国学生在不同教育模式下的不同表现,强化论点,突出中心,增强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