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同
母亲一起去
理发店。
已是冬至,天气愈是冷了几分。走在
家边的
桥上,长年呆站着的
路灯发出灰扑扑的亮圈,掺杂着月光,一并躲在
水洼里,像是婴儿水似的
眼睛,眼珠溜溜转着,活脱脱地蒙上了层水雾。
我尽量把头陷进围巾里,把冻僵的双
手缩在兜里。母亲用手理了理我的羽绒服帽口,想让我暖和些,她说得鼻炎的人是最见不得冷
风的。
这里大多是本地人,天气冷了很少有人会去买棉
鞋棉拖,都是几个妇人在大白天里,
晒会儿
太阳,自个用毛线织鞋套。我瞥向母亲的脚,她大概是三年没换棉拖鞋了,倒是给我和
妹妹换得勤。
母亲的
脚步很轻,走得若有若无。只因穿着拖鞋,走起来便有了一种
声音--“沙,沙,沙”,很有节奏。她平日走路是很轻的,几乎听不清声响,跟她做人一般。
我总是觉得母亲被
岁月抛弃了,一年
四季不变的衣着,一
根黑皮筋便绑了头发,眼角的皱纹越来越多,白头发又多了几根,有人说三十多岁的女人,最是
爱美的时候,可她的衣柜里,却没一件体面的
衣服。
现在的她,心里只有妹妹与我,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她的一切
付出便变得无偿。她每天5点多便起床,把家里收拾
干净。我一觉醒来,桌前总有一杯透着纯白的全脂
牛奶,包着一层保鲜膜放着。我一般不大会喝,早饭也是胡乱扒拉几口就出
门了,走得很匆忙。她就拿着牛奶硬要我喝下几口。而且出门时,她永远重复同样的问题--“校牌带好了没有啊?”“鼻炎的
药呢?”有时我头也不回地便走了。母亲总是爱向儿女问些明明有
答案的问题,这是天下母亲的通病吗?
“沙,沙,沙”,我静静地听着,像是聆听吉田洁的歌曲《遥远的旅途》一样。母亲轻轻踏着,我细细听着,品着。
刘墉有篇文章说--母亲的眼睛不好,尤其在夜里看不清,所以晚上散步时,他原先走在前面,只要碰到台阶,一定停下步子等着搀着母亲。“我死了,会在奈何桥边等你,带你走阴间黑黑的路。”母亲笑笑说:“要是我先死呢?”他说:“我就在每个黑暗的台阶停下脚步,想你,想象你还在我的身边,听清你的脚步。”
是啊,母亲,慢点走吧,我想听清你的每一声脚步。
窄里巷边,冬日的太阳泄下一层银光,满满地落在地面的两个
影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