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
雨,而
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每当听到这首古
风味甚浓的歌,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一幅被炊烟萦绕的古村落的画面,就会记起那次
特别的
自由行:我遇到一个世外桃源一样,却又濒临消失的村落。
当我背着晨曦站在古村落的不远处时,
鞋子早已沾满了露
水和
草屑,怀揣着一颗期待的心,我站在那里,轻轻地阖上双眼,张开双臂,
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使劲地张开鼻翼深吸一口气。吸到肺里的都是清凉湿润的气息,有点凉,却恰好使我焦躁的心逐渐平静。
此刻,我只想张开
自己所有的毛孔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这风和空气中,融入这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中。
这里的房子都是传统的青砖盖成的,一阵雨后,墙上残留的干苔的上面长出了新苔,有些砖还有微微的裂痕,我
忍不住伸
手摸摸,指腹传来了粗糙的感觉,这是历史的斑驳的痕迹。当我把耳朵轻轻贴在墙壁上的时候,整个
世界仿佛都静止了,或许是
时间静止了。我只能听到心跳声,一声、一声……但我分不清楚这是我自己的还是古村落的。只是,听着这清晰的似远似近的心跳声,我莫名地觉得欣喜,为古村落这悠远绵长的
生命力,也为我能听到这个
声音而感到欣喜。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一
花一草,一虫一
鸟,都渗透了
宁静悠远的气息,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浮躁的人流,真应了那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些,都是时间赋予的财富,历史留下的瑰宝。
我走近了一
家小院,院
门是木栅栏,敞开着,一位老
奶奶正坐在小木凳上择菜,安静又
美好。在我喊了声“奶奶”后,老人家
热情地迎我进了小厅,屋顶有块瓦破了,
阳光从瓦缝倾泻而下,
温暖却不刺眼,屋中的摆设陈旧而
简单,却古朴又好看。她端出了一份点心,笑着对着我说:“尝尝这里的米糕吧,这是我自己做的,
城市里买不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嫌
制作麻烦,不愿学做米糕……这传统不能断啊……”奶奶说完后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岁月在她脸上刻的痕迹让她的容貌被遮掩,但挡不住她笑容里带着的
感恩,自豪,以及淡淡的
惆怅……这米糕白白的,软软糯糯,清甜却不腻喉,颇有“
君子之风”。
吃完米糕,告别了老奶奶,我又向前
出发……尽管很想在这里待到地老天荒,但我却是来自另一种“
文明”。
当我背着夕阳再次走到村口的时候,看着那个被袅袅炊烟笼罩着的古村落。我认真地
回忆了
今天看到的一切一切,尤其是老奶奶最后那个复杂的笑容。我知道,老奶奶也在担心现代化会碾碎他们代代传承的村落。而我,一个误入
桃花源的现代“武陵人”,或许会打破这份宁静。
就让这个古村落继续在
时光的消磨下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逝去与诞生,就让村民们静静地在村里过着简单而
幸福的
生活,就让这古村落的
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而我这个现代都市人,就永远保留这个
美丽的
梦吧——“此村落不足为外人道也”。
【点评】本文以歌词切入,到描写古村落的景色,再到“房子青砖的青苔”“老奶奶的米糕”,点面结合用法娴熟;再从村里的一草一木的略写到去
拜访老奶奶的详写,详略得当。点面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详略得当彰显了文章的结构。文章在优美的笔触的基础上,以“我”为观察者将一个
远离现代都市文明的古村落与现代都市进行了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尤其是结尾化用《桃花源记》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更增加了文章深意:作者是想
保护着濒临灭绝的古村落呢?还是想守护一个都市人亲近自然的梦呢?而现代人又终将何去何从,或许值得所有人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