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的温州人,六岁之前或许还能称得上是“土长”的温州人,六岁之后跟随
父母去了外地
生活,也便
远离了
故乡,从此就很少回去,至多不过是
春节时回趟
老家住小半个月而已。可是,即使关于故乡的
记忆,仅仅是那六年的
时光,每当午夜
梦回,常常仍是故乡的小
桥流
水,
外婆的音容笑貌,还有那无穷的乡土
美食。
记忆中,外婆家有一个大大的灶台,灶台上放着一只大大的铁锅,幼时的我
特别喜欢它,
因为外婆总会用它变出不同的
美食。以下,我便要
介绍几样吃食,都是外婆的
味道,也是故乡的味道。
桂花汤圆 桂花汤圆不知是不是温州的特产,我只知道外婆每逢
秋天就会做给我们吃。
外婆家的小
院子里种了几株桂花
树,金秋十月,金黄色的桂花绽放,像是穿着黄色裙子的小姑娘在欢笑,它们的
香味如小
手缠绕着我,芳香扑鼻。这时,外婆便开始
收集起桂花来。若天气晴好,就拿出来多
晒晒。待到桂花落尽,外婆就开始做桂花汤圆了。
那汤圆可不像元宵那么大个,它很小,就如珍珠般大小。
午后,外婆端着几碗汤圆,招呼我们几个
小孩搬着小椅子去院子里晒
太阳。坐定后,外婆把碗轻轻搁在小桌上,一人一碗。小小的汤圆沉躺在碗底,桂花漂浮在汤中,似有若无地散发着清香。舀一勺汤圆,汤圆们呆头呆脑地挤在勺中,金黄的花瓣轻轻地贴在上面,煞是
可爱。汤圆入口,香香糯糯,甜甜爽爽,再配上暖暖的午后
阳光,一切都浸满了
甜蜜与
温暖。
炒米线 “米线”,温州人叫“面”,小时候我也只吃过这一种“面”。所以后来到了外地,实在不
明白那种又粗又宽的面有什么好吃,也不懂我所知道的面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叫“米线”?后来才渐渐明白,这是文化的差异,我也慢慢地改口称它为“米线”,省得浪费口舌去解释“此面非彼面”,可心里却有种莫名的怅然。
温州的炒米线做得最好的地方,似乎是芙蓉市。而我认为炒得最好吃的,则出
自我外婆之手。
大年夜,
厨房里最是
热闹。
母亲、小姨、舅妈都在厨房里帮外婆忙,她们主要负责炒各色小菜,而主食炒米线自然是外婆亲自掌勺。
说实话,炒米线的做法步骤我不太记得,虽身为
女孩子,却对厨房的事一点儿也不了解也不太感
兴趣,唯一有兴趣的只是已做成的食物。偶尔几次进厨房时,碰见外婆或母亲在炒米线,也不甚在意,现在提笔却写不出做法,实在是有些赧然。只大概记得应是先在锅底倒些许油,然后将泡了一个下午的米线放入锅中,再之后便是加各种配料和调料,翻来覆去地炒,最后成了一锅韧劲十足而
美味的米线。
炒米线里放的配料很多,温州人爱吃海鲜,所以常常能在米线中找到虾或是蛤蜊,然后也会有蛋、卷心菜的
身影。吃一口,真的是韧劲十足,与外面卖的那种像是被水焯烂的米线真是大不相同。
其实炒米线不只是
过年时吃,在任何一个
节日里,温州人都会炒一锅来庆祝,甚至是日常,只要
开心,也都会做来吃。
后来在外地
想念家乡的味道时,我就会去类似“芙蓉炒米线”的饭店点一碗米线,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个人慢慢地吃、静静地吃。说实话,那米线真的比不上外婆做的,却最接近那种味道。
熟悉又陌生,大概就是游子
怀念故乡的味道时的感觉吧。
麦太荷 麦太荷,我
根本不知道用普通话怎么讲这个吃食!这“麦太荷”三个字只是我根据温州
方言的发音勉强凑出来的。这种美食,有点类似于
春卷,但又不相同。
麦太荷看似并不难做,只要有一叠薄而韧的面皮,再炒些小菜——豆腐干、炒蛋、炒洋葱、炒大葱等就成,当然这些菜要切成条儿,哦,还不能少炒米线。然后取一张面皮摊在桌上,每样小菜夹一些放在面皮中央,再类似春卷那样一卷,便可以吃到可口的麦太荷了。
但是,问题就是那面皮不好做。母亲
尝试做过,可面皮不是太厚,就是长满了疙瘩,母亲望着被“糟蹋”的面糊,无奈地笑笑,叹了句:“这种事只
有你外婆做得好啊。”最后只能把面糊扔了,去外面买面皮,只是面皮很贵,五张就要好几块钱。母亲便似有若无地叹了口气。我知道她又在想外婆了。
外婆做的面糊黏稠得当,摊的面皮厚薄适度均匀,再配上还热乎的小菜,真是一绝,而这美味是我这拙笔所不能写出一二的。
在外地多年,自然是吃过外地的春卷的。那味道跟家乡的完全不能比,面皮不筋道不说,里面的馅儿也没那么多新花样儿。果然家乡的味道是哪里都比不上的。
故乡的吃食,给我三天三夜也未必能讲完。而此时写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为了讲述一种味道,不如说是叙说一份
思念。
(指导教师:钟咏亮)